#美女#
钛7两周体验:能耗计算与安全辅助的磨合日记
直接说结论——1%电量跑2公里。这个公式简单粗暴,却出奇地准确。70%电量轻松应对140公里通勤,长续航版本满电200公里毫无水分。深夜回家路上,我反复验证过这个数字。表显续航和实际里程几乎重叠。城市通勤,一周充一次电绰绰有余。
但能耗惊喜之后,是安全系统的磨合期。
第一次感受到方向盘争夺战,是在环线并道时。系统认为偏离车道,一股反向力道突然介入。手忙脚乱。后来才知道,这叫车道纠偏辅助。初衷美好——预防分心导致的偏离。实际体验却像与隐形的副驾争执。三次急刹后,我关掉了这个功能。
更让人困惑的是临近车辆碰撞规避。后方车辆明明还有距离,系统却判定危险。警报骤响。方向盘自动修正。心跳漏拍。后视镜里,后车依然从容地保持着安全距离。这种误判发生过四次。两次在高架,两次在隧道。不确定是否与信号延迟有关。但判断逻辑确实存在优化空间——它太紧张了。
科技本该让人放松。现在却需要额外分神去预判系统的预判。就像照顾一个过度谨慎的新手。
能耗方面,钛7给了足够的安全感。每度电都能物尽其用。通勤成本精确可控。而安全系统,则需要更多相互理解。它不是不好,只是需要找到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点。
现在,我保留着基础碰撞预警。关闭了主动纠偏。给彼此留出适应期。就像所有新技术,完美适配需要时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智能驾驶。
或许这就是现代用车的真相:没有完美的车,只有不断优化的相处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