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谨防车企“打架”车主“受伤”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正趋于白热化,不少车企开始参与“击鼓传花式”大降价,但紧随“降价潮”的是“投诉潮”——日前,部分消费者投诉称,有汽车品牌推诿兑现购车时的保价承诺,一时引发广泛关注。据腾讯汽车3·15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对降价问题投诉占比最高达55.3%。
消费者和车企对降价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分歧。不少消费者对保价往往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价格降了就应该赔付。不过,不少“保价协议”有“隐藏规则”,车企和门店往往会通过多种手段绕过“官降”。有的是奇招百出,以优惠券、赠品等变相降价,有的终端优惠巨大但品牌方却咬定降价是“经销商行为”,并以此为由拒绝履行保价协议。很多时候,厂家在发布会及传播素材上宣传保价承诺,通过模糊宣传等引导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但有意无意模糊保价范围,消费者购车之后容易面临“保价难”。
未来一段时间,保价带来的纠纷可能多发、频发。日前,摩根大通中国证券研究部及亚洲汽车行业研究团队主管赖以哲表示,2024、2025年将会是中国车企激烈的生存淘汰赛阶段,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加剧,并进而有车企逐步被淘汰出局。可见,激烈“厮杀”在所难免。在此背景下,企业牺牲短期利润保住市场份额或逐渐成为行业共识。降价当然利好消费者,但“降价潮”之后要谨防“投诉潮”。随着新能源车企竞争加剧,这类保价协议赔偿难的纠纷、争议将不可避免。
事实上,价格战不仅会引发保价之后索赔难的问题,还会造成一系列连带影响。比如,一旦价格战升级、更多商家被迫卷入,汽车就有可能出现减配现象,甚至会有企业以次充好、出售不合格产品现象。此外,售后服务也可能是隐患爆发点。当前,市面上不少“造车新势力”没有大型汽车集团做依靠,其资金储备、抗风险能力不足,盈利前景欠佳。一旦出现经营难甚至倒闭现象,消费者不仅要忍受企业倒闭导致的车价缩水,就连基本的车辆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也可能无法保障。
我国汽车市场规模超大、参与者众多、产业变革速度快,价格战往往在所难免,这既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也能拉动汽车消费,是产业和市场格局成型的必经阶段,不必过于担忧。不过,对价格战背后的风险隐患,不能全指望消费者预判和处理,在车企面前,消费者的力量是薄弱的,往往缺乏议价权,因而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对降价造成的次生影响也要有所预判,防范车企“打架”、车主“受伤”。
(韩宗峰)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