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铜牌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新标识。这个看似普通的更名仪式,实则宣告着日系车企三菱彻底退出中国汽车生产舞台,也为中国汽车产业40年的"技术依附"时代画上了句点。
一、从"发动机教父"到黯然退场:三菱的技术代差困局
上世纪90年代,三菱凭借4G6系列发动机横扫中国市场,奇瑞瑞虎、哈弗H6等国产车型都曾搭载其技术 。巅峰时期,三菱发动机占据国产车型30%的份额,被誉为"国产发动机教父"。然而,当中国自主品牌在2010年代启动发动机自研计划时,三菱却陷入了技术迭代停滞的泥潭。
2016年上市的欧蓝德,直到2023年退市都未进行换代,内饰塑料感和落后车机系统被消费者诟病。更致命的是电动化转型的失败——末代车型阿图柯仅是埃安V的换标车,6年时间里没有推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 。这种技术代差在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刺眼。
二、中国产业链的"断奶"时刻:从依附到超越的质变
三菱的退出,恰恰印证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化进程的成功。沈阳航天三菱更名后的新股东北京赛苜科技,带来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混动专用发动机技术 。这种技术跃迁在固态电池领域同样上演:广汽集团已打通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预计2026年装车 。
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的重构。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三菱发动机的一级供应商中外资占比超过80%,而如今中国新能源供应链已实现电池、电机、电控的全自主化。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提升至35%,比亚迪元PLUS在欧洲市场的月销量突破1.2万辆 。这种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输出"的转变,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