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宽体客机,最近俄罗斯副总理公开表示,愿意为中国飞机提供包括重型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这一消息让不少航空爱好者和行业观察者产生疑问国产大飞机未来真的会用上“俄制心脏”吗?对普通乘客和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据俄新社、塔斯社等多家媒体报道,9月初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丹尼斯·曼图罗夫透露,中方正在推进新型宽体飞机项目,一旦进入量产阶段,俄方已准备好交付复材料机翼及重型发动机。曼图罗夫还提到,目前重点是基于MC-21项目的相关技术,包括PD-14、PD-26等系列涡扇发动机。
MC-21是由伊尔库特公司主导开发的中短程干线客机,被视为俄罗斯民航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其动力系统可选美国普惠PW1400G-JM或本土研发的PD-14(民用高效涡扇发动机),后者已于2020年底完成试飞并逐步批量交付。根据联航空制造集团(UAC)官方通报,截至2025年该型号将全面应用于国内航线。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作焦点之一——PD-26,是在更大推力级别基础上的衍生产品。据国际文传电讯社介绍,该型号设计推力约26吨,将用于大型运输及远程客运飞机。目前尚处开发阶段,由联发动机构牵头推进,并以现有PD-35平台为技术依托。官方预计最早2025年进行首轮飞行测试,但实际进度仍需观望。
从权威角度来中国商飞(COMAC)自C919窄体客机场景步后,对宽体远程市场布局已提上日程,但动力系统始终是难题之一。目前主流方案以进口CFM、GE等西方厂商产品为主,自研高推力涡扇尚未成熟。如果引入俄制方案,无疑能加速国产化率提升,也降低了外部供应链波动带来的风险。但业内专家提醒,两国标准体系存在差异,从适航认证到长期维护都需细致磨。例如MC-21采用大量复材料结构,与中国现有工艺兼容性如何,还要通过实地验证才能定论。
对于普通旅客来说,这种“跨国拼装”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大型民用航空器核心零部件实现多元化采购,有助于稳定票价和提升安全冗余。一旦某类进口渠道受限,有备选方案就能保障正常运营。新一代高效动力系统通常具备更低油耗、更少排放,对于环境保护也是利好。但目前所有相关信息均来自企业发布与政府表态,还没有正式落地案例,也不涉及具体航班安排,所以短期内不会直接影响出行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对“完全自主生产”的定义略有分歧。据曼图罗夫称,目前全球仅剩俄罗斯能够独立制造全部航空零部件,但第三方分析指出,美国、法国、中国也具备较强整套能力,只是在部分原材料或专利环节存在外采情况。因此,这类表述更多反映各自政策取向,而非绝对事实,需要结行业数据综判断。据FlightGlobal年度报告显示,中国近五年本土配套比例持续增长,但关键设备如超大推力风扇叶片仍依赖国际作。
针对网友关心的技术壁垒问题,多位工程师表示,高端航空动力属于典型长周期、高投入领域。从实验室样品到实际装配再到适航认证,每一步都要经过数千小时测试。不仅需要强大的科研团队,更离不开上下游产业协同。所以即便双方达成协议,也无法“一夜之间”见效;更现实的是,在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多元选择才是稳妥之道。
如果你正关注国产大飞机进展,可以留意以下几点第一,新款宽体是否最终采用俄制还是自主研发发动机会取决于性能评估、安全标准以及成本控制;第二,即使签署采购协议,从小批量试验到全面投运至少需要3—5年窗口期;第三,如遇重大技术障碍,各方可能重新调整作模式,比如增加联设计或者共享知识产权,以降低失败风险。另外,在消费层面,如果未来乘坐这类混搭配置的新式航班,可提前关注官方公告了解维护状况与服务保障,无须过度担忧适应性问题,因为所有商用载人飞行必须符国际通行安全规范,不会因单项组件变动而降低整体水平。
这场中俄间的大规模工业协作不仅关乎两国企业利益,也是全球民用航空格局演变的一部分。在科技不断突破边界之际,我们每个人都是最终受益者——无论你是一名频繁出差人士还是热衷绿色旅行的新青年,都可以期待未来天空更加开放、多元且安全。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哪些因素决定了“中国造”能否真正实现全流程自主,请持续关注下一步相关政策动态,以及行业领军人物给出的专业解读。你认为中外深度作是否会成为推动国产大飞机崛的关键变量?
怎么看这事?评论区交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