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连跌五年 S7月销不足百辆 东风本田背水一战

#高铁2小时直达旅游圈#

销量连跌五年 S7月销不足百辆 东风本田背水一战

7月销量44817辆——同比下滑14.75%。

1-7月累计不足36万辆——暴跌23.16%。

这是本田中国连续第五年的下跌曲线。

从2020年巅峰的162.7万辆,到2024年首次跌破百万(85.23万辆),本田的“金字招牌”正在中国市场急速褪色。

一、S7:一场定价与市场的双重溃败

3月上市,定价25.99万起——直接对标Model Y高配。

但消费者用脚投票:

首月销量373辆,几乎全是试驾车牌照;

4月暴跌83%至62辆,5月再降至52辆;

河南6月仅售2台,沦为区域市场“透明车”。

为何卖不动?

智驾短板:仅L2级辅助驾驶,竞品小鹏G6、问界M5已标配激光雷达+城市NOA;

定价幻觉:25.99万起售,比同级日产N7贵14万,却用着落后的骁龙8155芯片(国产竞品已普及8295);

自杀式降价:上市40天官降6万至19.99万,反让消费者质疑:“还会再降吗?”。

安全牌失效了。

销量连跌五年 S7月销不足百辆 东风本田背水一战-有驾

本田强调S7的“15层电池防护”“-30℃极寒续航90%”——但市场回应冰冷:“中国人只需削水果,瑞士军刀是摆设”。

二、CR-V:燃油车最后的堡垒

东风本田反驳“生存危机”的底气,来自CR-V单月1.7万辆的支撑。

上半年,CR-V终端销量近9万辆,占品牌总量60%,在合资燃油SUV中稳居第一。

混动车型占比提升至18%,证明传统技术仍有喘息空间。

但危机潜伏:

新能源渗透率53.3%——合资阵营仅5.3%。

当比亚迪宋PLUS以15万价格血洗市场,CR-V的护城河还能守多久?

三、改革:口号震天,落地维艰

“高产出者高报酬,无产出者退出!”

执行副总潘建新的战时动员,试图打破合资企业决策僵局。

“让听见炮火的人决策产品”——直指痛点:

本田S7定价脱离实际,因中日双方博弈拉长决策链;

供应链成本失控(宁德时代定制电池 vs. 丰田激光雷达压至2000元级)。

行动已开始:

与Momenta、DeepSeek合作,加速智驾本土化;

销量连跌五年 S7月销不足百辆 东风本田背水一战-有驾

武汉工厂向东南亚输出管理系统,反哺全球体系。

但比技术更难的,是扭转消费者认知:

“本田电动化=杂牌”的标签,让S7即便降至17万仍无人问津。

四、生死局:日系的“中国病”

本田的困境是日系阵营的缩影:

品牌溢价瓦解:燃油时代“省油耐用”标签,在电动化浪潮中被“续航焦虑”取代;

决策慢三拍:当新势力按月迭代功能,本田S7从研发到上市耗时三年,却错过智能化窗口期;

全球战略拖累:中国从最大单一市场跌至第三(次于美、日),资源投入优先级下降。

三菱的幽灵在徘徊。

若改革失效,本田可能重蹈三菱中国退市覆辙——但渡边丈洋坚持“油电同质”战略:“安全与驾控,才是穿越周期的底牌”。

结语:背水一战,但武器在哪?

CR-V的燃油余温,撑不起电动化转型的巨额成本;

S7的溃败证明:安全与操控的“技术叙事”,已无法打动被智能化驯化的消费者。

销量连跌五年 S7月销不足百辆 东风本田背水一战-有驾

潘建新的改革口号,是绝望中的冲锋号——

但当本土品牌用800V超充碾压续航焦虑,用端到端智驾重塑驾驶体验,本田的“驾控基因”还剩多少筹码?

或许答案藏在数据里:

53.3%渗透率 vs. 5.3%合资份额——

这场战役的胜负,或许将决定一个时代的去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