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7月份的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出来了,这份榜单一发布,就在汽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为什么呢?
因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被打破了,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常年稳坐销量冠军宝座的比亚迪,头一次出现了月度销量的环比下滑。
与此同时,吉利汽车却像一匹黑马,销量逆着大势头猛涨。
这一降一升之间,似乎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悄悄发生深刻的改变。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暂时的市场波动,还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份榜单背后的门道。
首先,我们得看看整个市场的大环境怎么样。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7月份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销量达到了118万辆。
这个数字很有意思,你得从两个角度看。
一方面,跟6月份相比,销量其实是下降了4.8%,感觉上市场热度稍微降了点温,不像之前那样每个月都在疯狂冲高。
但另一方面,要是跟去年同期,也就是2023年7月相比,销量又实实在在地增长了25%。
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趋势依然是向上走的,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基本盘是稳的。
只不过,那种爆炸性的、每个月都创新高的野蛮生长期可能过去了,现在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但竞争也更加残酷的平台期。
在这个平台期里,车企之间的分化就变得特别明显,有的车企销量下滑,有的却能逆势大涨,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突出。
现在,我们把焦点放在最让人关注的比亚迪身上。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绝对领头羊,比亚迪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这次7月份,比亚迪的批发销量是34.1万辆,这个数字单看依然是一个让所有对手都望尘莫及的高度。
但是,和它自己6月份的销量比,却下降了10%。
这在比亚迪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是相当罕见的。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现在满大街跑的都是比亚迪的秦、宋这些车,怎么销量还会下滑呢?
其实,问题不在于比亚迪本身变弱了。
它的主销车型,比如秦系列和宋系列,市场地位依然非常稳固,是很多人买车时的首选。
问题的关键在于,赛道上的对手变得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多了。
过去,在10万到15万这个价位的插电混动轿车市场,比亚迪的秦PLUS DM-i几乎是没有对手的存在,可以说是“独孤求败”。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几乎所有国产品牌都盯上了这块肥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菱推出的星光,起售价直接拉到11万以内,从设计、空间到配置,都明摆着是冲着比亚迪秦来的,用极高的性价比来吸引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新能源的消费者。
除了五菱,还有长安启源、吉利银河等等,都在这个价格区间布局了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就好比,你原来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快餐店,现在你周围突然开满了各种各样味道不错、价格还便宜的新店,你的客流不可避免地会被分走一部分。
所以,比亚迪这次的环比下滑,更像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永远高枕无忧,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让所有参与者都感受到压力。
有失意者,自然就有得意者。
这次榜单上最风光的,非吉利汽车莫属。
7月份,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达到了13万辆,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高达101%,直接翻了一倍。
这个成绩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而吉利能够实现这样的逆势暴涨,最大的功臣就是它旗下的“银河”系列。
光是银河系列,一个月就卖出了9.5万辆,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占到了吉利总销量的55%,这意味着吉利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燃油车巨头向新能源领域重要玩家的转型。
吉利的成功秘诀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当前中国主流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市场切入点。
它的银河L6、L7等车型,在设计上年轻时尚,在配置上给得非常足,在价格上又刚好卡在了比亚迪和一众新势力品牌之间的位置,形成了一种“降维打击”的效果。
它用事实证明,只要产品力过硬,能真正满足老百姓对一辆好车既要好看、又要好开、还要实惠的核心诉求,就一定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除了吉利,长安和五菱的表现也同样亮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80%和101%。
长安旗下的高端品牌阿维塔月销量成功破万,而五菱的宏光MINI EV虽然面临更多竞争,但依然贡献了2.7万辆的稳定销量,这都说明这些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打法。
看完了传统大厂的博弈,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新势力车企。
这个阵营在7月份的表现,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几家欢喜几家愁。
表现“火热”的代表是小鹏、零跑和小米。
小鹏汽车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29%,堪称王者归来,这主要得益于它的G6车型持续热销,以及新品牌MONA M03带来的全新市场预期,证明了坚持技术路线并找准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零跑和小米的销量也实现了同比翻倍的增长,小米SU7的热度不减,继续在市场上攻城略地。
而另一边,一些曾经的明星品牌则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比如理想汽车和广汽埃安,7月份的销量都出现了超过20%的同比下滑。
特别是埃安,它所面临的问题更具代表性。
过去,埃安依靠AION S和AION Y这两款车型,在网约车市场和入门级家用车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车型更新换代速度偏慢、技术上缺乏突出亮点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
当竞争对手们纷纷拿出更先进的智能座舱、更高阶的辅助驾驶系统来吸引消费者时,埃安的产品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就连全球新能源的标杆特斯拉,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它在中国市场已经连续8个月销量同比下滑。
Model 3和Model Y虽然产品力依然不俗,但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消费者们有了太多更新、更酷、更具性价比的选择,特斯拉的品牌光环和产品吸引力正在被逐渐削弱。
那么,造成7月份车市格局剧烈变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综合来看,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竞争的核心已经从单纯的“价格战”升级为了全面的“价值战”。
主战场就集中在10万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
现在消费者买车,不只是看谁的价格更低,而是在同样的价格下,看谁能提供更多的配置、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价值。
第二,是先进技术的快速普及化。
过去,像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800V高压快充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基本都是三四十万以上高端车型的专属。
但现在,这些技术正在被迅速下放到十几万的平民车型上。
比如长安旗下的深蓝品牌,已经用上了3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
这种技术的“下放”,极大地拉高了消费者的期待值,也加剧了车企之间的技术内卷,谁的技术迭代慢了,谁就会被市场淘汰。
第三,市场已经进入了优胜劣汰的深水区。
比亚迪的销量波动和特斯拉的持续下滑都说明,市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
而吉利、五菱等品牌的爆发则印证了一个真理:谁能最深刻地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谁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在智能体验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谁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