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驾驶后低头刷手机""高速上双手离开方向盘自拍"...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背后,是L2级辅助驾驶功能被严重滥用的现实。9月17日,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为L2级系统划出清晰的安全红线——驾驶员手部或视线脱离超标后,系统将强制禁用至少30分钟。
强制国标背后的安全警示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L2级辅助驾驶搭载率已突破50%,但与之相伴的是频发的事故争议。特斯拉因将Autopilot宣传为"全自动驾驶"在美面临多起诉讼,小鹏汽车也因NGP功能宣传模糊被用户投诉。工信部在标准编制说明中明确指出,系统能力不足与驾驶员误用是事故主因,部分车企过度营销导致消费者产生"技术分级认知偏差"。
一张图看懂自动驾驶分级体系
国际通用的SAE标准将自动驾驶分为L0-L5六级,L2级"部分自动化"的核心特征是:车辆可同时控制方向盘和油门刹车,但驾驶员必须全程保持注意力。新国标在此基础上增设三重限制:
- 必须配备手部/视线双重检测系统,禁用单纯扭矩传感器方案
- 严格限定系统运行设计域(ODD),禁止城市道路滥用高速功能
- 累计多次脱离控制后强制30分钟禁用,比联合国UNR171标准更严格
以奔驰Drive Pilot为例,其L3级系统允许驾驶员脱手,但法律要求车企承担事故责任;而蔚来NOP等L2系统即使能自动变道,法律责任仍100%由驾驶员承担。
暴雨天系统突然退出?实战应对指南
当系统遭遇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况时,驾驶员需掌握分级应对策略:
- 锥桶识别失效:立即接管方向盘,避免直冲施工区域
- 暴雨导致感知降级:主动降低车速,提前关闭车道保持功能
- 突发幽灵刹车:轻踩油门覆盖错误制动,观察后视镜确认安全
系统报警分为三级响应:仪表盘闪烁时需握紧方向盘;座椅震动预示5秒内接管;双闪灯亮起则需立即控制车辆靠边。
车企技术营销的"紧箍咒"来了
新国标将重塑行业三大规则:
- 宣传监管: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需在车机界面永久显示功能限制
- 技术升级:2026年前所有L2车型必须标配视觉+红外DMS系统,成本增加约2000元/车
- 责任界定:EDR事故数据记录需包含系统激活状态、驾驶员操作时间戳等关键信息
美国NHTSA对特斯拉Autopilot事故的调查显示,多数案例中驾驶员最后6秒未握方向盘。新国标实施后,类似事故的责任判定将拥有明确技术依据。
智能驾驶时代的"人机共治"法则
辅助驾驶的本质是"增强型定速巡航",而非替代人类司机。记住三句安全箴言:手不离盘是底线,眼不离路是铁律,脑不离车是根本。随着2025年标准正式实施,驾校课程或将新增辅助驾驶操作规范,车险定价也可能引入DMS监控数据。当技术狂奔遇上强制国标,真正的智能出行安全才刚刚起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