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荷兰政府掀起的半导体风暴,正让全球汽车生产线陷入停滞。巴西官员紧急约见中国驻巴大使,德国车企发出停产警告,日本行业协会连夜发声——这一切的源头,竟是一家名为安世半导体的公司控制权争夺战。
而事件的戏剧性在于,荷兰虽以法律手段夺取了公司总部,却无法掌控真正的命脉:中国工厂的产能和客户关系 。
一、荷兰的“法律闪电战”:七天夺走中资企业控制权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引用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子公司的资产和运营,并暂停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 。短短七天内,荷兰法院未经庭审便任命外籍董事接管公司,还将闻泰科技的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 。
荷兰政府声称此举是为“保障欧洲经济安全”,但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早在6月就施压荷兰要求撤换中国高管,否则将把安世纳入出口管制清单 。这场突袭与其说是法律行动,不如说是配合美国的地缘政治合谋。
二、芯片虽小,却是汽车的“心脏”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并非高端芯片,而是二极管、晶体管等基础元件,单价仅几分钱,却掌控着全球40%的市场份额 。一辆现代汽车需使用上千个安世芯片,从方向盘控制到车灯开关,缺一不可。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两三周内无法恢复供应,宝马、大众等车企将面临停产 。更棘手的是,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达1-2年,短期内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
这正是巴西直接向中国求助的原因——安世东莞工厂承担了全球70%的封装任务,中国市场贡献了公司50%的销售额 。
三、中国的反制:从出口管制到“独立运营”
面对荷兰的干预,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对安世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暂停其芯片成品出口 。10月19日,安世中国宣布切断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进入“独立运营”状态,明确表示“只接受中国法定代表人指令” 。
这一举措直接击中欧洲软肋:安世在德国汉堡的晶圆厂只能生产半成品,必须运往中国封装测试才能交付客户 。中国团队甚至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系统,确保员工薪资正常发放,彻底架空荷兰的“托管”权限 。
四、全球汽车业的反噬:荷兰成为“公敌”
荷兰的法律胜利并未带来实际控制,反而引发全球供应链混乱。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称,芯片库存仅能维持数周 ;大众部分工厂已暂停生产高尔夫等车型,美国车企预计11月将受冲击 。
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直接联系中国大使,要求优先保障芯片供应 。更讽刺的是,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10月21日主动约见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请求“建设性解决方案” ——显然,荷兰已意识到,没有中国合作,其掌控的安世总部只是一个空壳。
五、大国博弈下的真相:产能才是硬道理
安世案例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美国通过“穿透规则”将制裁延伸至中资控股的海外企业,荷兰则用法律手段强行剥离中国管理权 。
但现实是,安世80%的产能在中国,客户包括苹果、特斯拉等全球巨头 。当政治干预试图切断商业逻辑时,德国车企为保生产绕开荷兰直接向中国下单,巴西政府甚至将荷兰的行动称为“单边破坏行为” 。
这场争端证明,在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注册地和法律文件远不如实际产能和客户关系有话语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