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豪华品牌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歇。
而近期,奥迪品牌内部的一场“战火”却格外引人注目,南北奥迪的内斗不仅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也让业界对这个曾经辉煌的豪华品牌的未来充满担忧。
这场内斗表面看是品牌标识之争,实质是市场萎缩背景下的生存空间争夺。年奥迪在华销量数据触目惊心。公开数据显示,奥迪全年销量64.94万辆,其中一汽奥迪61.1万辆的成绩单背后,是同比12.5%的大幅下滑,创下多年新低。
这场内斗究竟因何而起?又将对奥迪在华市场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接着往下看。
1.争议文章引出品牌内斗
在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一则营销文案的风波,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将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之间潜藏已久的矛盾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
事情的起因是上汽奥迪为其全新电动车型开启预售,这本是一次正常的市场推广活动。一汽奥迪却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意味深长的推文,文中着重强调:“奥迪四环,是闪耀于车头的标志,也是深植于血脉的严苛标准,纵使电动时代,不妥协的基因也未被改写,四环相扣,才是奥迪。”
这一表述虽未直接点名,但敏锐的业内人士和广大网友迅速捕捉到了其中的“弦外之音”,纷纷认为这是一汽奥迪对上汽奥迪采用“”英文标识,而非经典四环车标的含蓄嘲讽。
事实上,这并非双方首次因品牌标识问题产生摩擦。自2021年上汽与奥迪正式签约成立合资公司以来,类似的争议便时有发生。上汽奥迪给出的解释是,采用英文标识是为了实现差异化定位,主打年轻、运动市场,与一汽奥迪的商务、稳重形象形成区分。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这种“差异化”逐渐演变成了直接对抗。尤其是当E5 Sportbac在智能化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对一汽奥迪的市场基本盘构成直接威胁时,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面对一汽奥迪的“暗箭”,上汽奥迪也迅速做出回击。在微博开屏广告中,上汽奥迪将历代采用车标的车型罗列在一起,并配以“传奇仍在书写”的文案,言下之意是车标同样承载着奥迪的历史基因,并非低人一等。这场围绕品牌标识的争论,本质上是对“奥迪”品牌定义权的激烈争夺。
一汽奥迪凭借多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深耕,希望通过强化四环标识,巩固其作为“中国奥迪”开创者的地位,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根深蒂固的正统形象。而上汽奥迪作为后来者,试图借助英文标识摆脱“跟随者”的标签,塑造独立的品牌认知,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
但当两个合资公司都在竭力争夺同一品牌的解释权时,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消费者认知的混乱。消费者在选购奥迪车型时,往往会陷入困惑: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正统”奥迪?这种认知上的模糊,无疑对奥迪品牌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损害。
这一营销动作的背后,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一汽奥迪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的焦虑情绪。年,一汽奥迪的销量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全年累计销量暴跌,降至万辆,创下多年来的新低。曾经在豪华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奥迪,如今却在 BBA(奔驰、宝马、奥迪)竞争中逐渐掉队。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汽奥迪试图通过强调品牌正统性来稳定市场份额,但这种做法能否真正挽回局面,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从经销商层面来看,南北奥迪的内斗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对媒体爆料:“A5L定价比上汽低3200元,但终端优惠已突破8折。”如此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得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他们不仅要应对来自奔驰、宝马等竞争对手的压力,还要在南北奥迪的内斗中艰难求生。为了吸引消费者,经销商不得不频繁推出大幅度的优惠活动,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也对奥迪品牌的价值造成了侵蚀。
2.电动化转型的战略错位加剧矛盾
在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奥迪作为豪华汽车品牌的代表之一,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然而,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在电动化战略布局上的显著差异,使得两者在这场转型之路上渐行渐远,也为奥迪品牌在华的电动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上汽奥迪在电动化领域迈出了大胆而独特的一步,成立了全新的电动品牌,并毅然弃用了经典的四环标识。这一举措旨在摆脱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品牌形象束缚,以全新的姿态切入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上汽奥迪希望通过聚焦年轻、科技、时尚的品牌定位,吸引那些对新能源汽车充满热情、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者群体。例如,其首款车型在产品设计上融入了大量的创新元素,不仅具备出色的续航里程和高性能的电动驱动系统,还在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展现出了领先优势,试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树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汽奥迪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仍对“四环正统”的营销理念执着坚守。一汽奥迪认为,四环标识承载着奥迪品牌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在推出电动化车型时,一汽奥迪更注重强调品牌的传承和延续性,试图通过“四环”这一强大的品牌符号,吸引那些对奥迪传统品牌形象高度认可的消费者。
扎心的是,从行业数据来看,奥迪在华新能源渗透率的整体表现不容乐观。2024年,奥迪在华新能源渗透率仅为18%,与宝马的32%和奔驰的28%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奥迪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滞后。而一汽奥迪作为奥迪在华的主要销售力量,其在电动化布局上的缓慢步伐无疑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产品布局方面,一汽奥迪的电动化车型相对较少,且市场反响平平。以Q4 e-tron为例,尽管这款车型在技术层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但由于其在智能化配置、续航里程以及价格策略等方面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其市场销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年,的年销量仅约1.58万辆,与中国头部新势力品牌的单月销量相比都相形见绌。
与此同时,原本寄予厚望的PPE平台,由于软件部门CARIAD的技术问题,导致基于该平台的Q6L e-tron量产时间从年底推迟到2025年5月,错过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售黄金期,进一步削弱了一汽奥迪在电动化市场的竞争力。
相比之下,上汽奥迪的AUDI品牌凭借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崭露头角AUDI E5 Sportback上市首月订单便突破万辆,显示出市场对其产品的高度认可。
不过,由于南北奥迪之间的内斗,上汽奥迪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汽奥迪对上汽奥迪的市场挤压和品牌竞争,使得品牌在市场推广和渠道拓展方面面临诸多阻碍,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3.内耗加剧奥迪未来难言乐观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变革,南北奥迪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从目前双方的最新动作来看,一场新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
上汽奥迪在电动化领域获得了大众集团的强力支持,被授予MEB平台的优先使用权。这一平台作为大众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技术成果,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和灵活性,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借助平台,上汽奥迪能够快速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电动化车型,进一步丰富其产品矩阵。例如,基于平台打造的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先进的科技配置以及合理的价格定位,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未来,上汽奥迪有望继续依托平台,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车型,巩固其在电动化市场的地位。
而一汽奥迪也不甘示弱,成功争取到平台的国产化项目。平台作为大众集团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高端电动化平台,融合了两家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性能表现。
基于平台生产的车型,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驾驶等方面都将具备显著的优势。一汽奥迪计划通过平台的国产化,提升其电动化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对上汽奥迪的反超。目前,基于平台的已经量产下线,这款车型在技术参数和配置水平上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有望成为一汽奥迪在电动化市场的一款重磅产品。
双方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层面,更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的博弈上。随着大众中国高管表态,2026年前将停止在华投放全新燃油车型,这意味着奥迪品牌在华的发展将全面向电动化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南北奥迪的竞争将从传统的价格战逐渐转向技术卡位战。谁能够在电动化技术、智能驾驶技术以及车联网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一汽奥迪而言,如果继续坚持“内斗优先”的策略,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消耗在与上汽奥迪的竞争中,而忽视了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那么其面临的风险将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滑,甚至可能导致奥迪品牌失去在豪华车三强中的地位。
在当前的豪华车市场,宝马和奔驰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新能源车型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中国本土的豪华品牌如蔚来、理想等也在快速崛起,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豪华品牌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一汽奥迪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摒弃内斗,加强与上汽奥迪的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奥迪品牌在华的电动化转型,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上汽奥迪作为后来者,虽然在电动化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打破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固有认知,树立起独立、高端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完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提高客户满意度。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上汽奥迪还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性,以应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
写在最后:
奥迪的困境远非更换标识或调整定价所能解决。那个曾经用四环标志定义豪华标准、用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潮流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南北内斗消耗着品牌遗产,价格战摧毁了价值根基,战略摇摆错失了转型窗口,渠道叛逃动摇了市场根基。当经销商们的四环徽章被悄然换下,属于奥迪的辉煌时代也在渐行渐远。
-END-
创作不易,感谢点赞 关注 分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