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中国,多款概念新车描摹大众未来出行新图景

车友们,最近有没有被大众那几台概念车刷屏? 反正我是看得心痒痒。 这次大众搞的全国沉浸式巡展,一口气亮出三台“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的概念车——ID. EVO、ID. AURA和ID. ERA,每一台都瞄准了我们最关心的续航、智能和实用场景。 不得不说,大众这次是真的懂中国用户要什么了。

先说说ID. EVO吧,这台来自大众安徽的全尺寸纯电SUV,定位豪华电动,一上来就把续航干到了700公里以上。 咱就说周末跑个短途旅行,中途不用充电,一路开到海边吹风都没压力。 它用的800伏超快充技术,差不多喝杯咖啡的时间就能把电补个大半,这种节奏真的太适合我这种讨厌等待的人了。 外观走的是前卫路线,线条干净利落,一看就不是那种中庸设计。 坐进车里才是真的惊喜,数字座舱几乎找不到实体按键,全部集成在大屏上,操作起来有点像在用高端平板——流畅,直观,还有点小酷。

接着是ID. AURA,这台紧凑级纯电轿车出自一汽-大众,别看身材不大,智能方面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L2++级别的辅助驾驶,城市高架上跟车、车道居中,基本不用人为干预。 我实际体验了一把,系统反应很细腻,不会突然刹车或者猛加速,像个老司机一样稳。 智能互联也做得挺接地气,语音识别率很高,你说“我有点冷”,它立马就能调高空调温度。 作为首款基于中国研发平台打造的纯电轿车,它明显更懂我们日常通勤的那些小痛点。

在中国,为中国,多款概念新车描摹大众未来出行新图景-有驾

第三台是上汽大众推出的ID. ERA,增程式全尺寸SUV。 这台车最大的亮点就是综合续航突破1000公里——别说跨市,跨省都绰绰有余。 我身边有些朋友一直犹豫纯电,就是担心长途续航,ID. ERA的出现简直精准命中这群人。 它用了Smart Surface交互屏,不是简单一块屏幕,而是整块饰面都能响应操作,科技感到位。 城市导航辅助也特别实用,尤其在复杂路口,AR实景指引清晰得跟玩游戏一样。

看完这三台车,我发现大众不再只是那个强调“德味操控”的品牌了,它开始真正围绕中国用户的使用场景做产品。 比如ID. EVO瞄准的是高端家庭用户,要面子有面子,要实用有实用;ID. AURA更适合年轻人城市代步,智能功能拉满;ID. ERA则照顾到了那些既要电动经济性、又不想有里程焦虑的消费者。

在中国,为中国,多款概念新车描摹大众未来出行新图景-有驾

再说说这次巡展的现场体验,主办方把展区设计成了莫比乌斯环的风格,一走进去就有种穿越未来的感觉。 光影交错,车辆陈列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交互屏幕让你可以实时查看车辆参数甚至模拟驾驶视角。 我站在ID. ERA旁边,用手势切换了一下内饰配色,旁边好几个观众都凑过来看,气氛特别沉浸。

在中国,为中国,多款概念新车描摹大众未来出行新图景-有驾

大众之前说,到2027年要在中国推出21款新能源车,覆盖纯电、插混和增程三条路线。 这不是随便喊喊口号,你看他们这几年和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得多频繁。 中国用户对智能化的要求是全球最高的,没有本地化研发根本玩不转。 超过4500万用户基础让大众积累了大量真实数据,这些反馈明显用到了新车的定义中。

聊到实际使用场景,我觉得ID. AURA特别适合每天通勤白领。 早高峰堵车时打开辅助驾驶,脚不用一直踩电门,手轻轻扶着方向盘就行,到了公司地库还能自动寻位泊车。 ID. EVO就更适合周末家庭出行,大空间装得下孩子的小自行车和帐篷,超充站补能速度快,不影响行程节奏。 ID. ERA则像是一位全能选手,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没有场景限制,尤其适合经常出差或热爱自驾的人群。

从设计到功能,从三电技术到智能系统,大众这次带来的不只是三台车,更是一套完整的出行解决方案。 它们没有一味堆参数,而是把技术藏在了用户体验的背后。 你说它豪华吗? 不浮夸,但细节到位。 你说它智能吗? 不炫技,但好用可靠。

车友们,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开始想象自己开着其中某一台车的样子? 是钟意ID. EVO的豪华气质,还是偏爱ID. AURA的灵巧智能? 或者你对ID. ERA的超长续航心动不已?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