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败走中国:40年老将为何被电动浪潮“卷”出局?

一家企业的退场,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近日,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工厂门口,最后一批印着三菱标志的发动机被装车运走。三菱汽车7月22日正式宣布,终止和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以及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

三菱败走中国:40年老将为何被电动浪潮“卷”出局?-有驾

三菱汽车称,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公司对中国地区的市场环境重新评估,不得不对区域战略进行调整,决定终止在合资企业中的参与。这也就意味着,从整车生产到核心发动机业务,这家在华深耕四十余载的日系车企,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的舞台。

此时距三菱汽车1983年与北京汽车工业公司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已经过去了整整42年。曾经的“国产车教父”,在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的2025年,最终黯然离场。

40年兴衰:从“养活半个国产车圈”到1元卖厂

三菱的中国之路,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

技术贵族时代(1980-2000年代)

当自主品牌还在蹒跚学步时,三菱的发动机技术成为国产车的“生命线”。1997年成立的沈阳航天三菱合资公司,其4G系列发动机曾占据国产车30%的份额,被搭载在奇瑞、比亚迪、长城、东南等几乎所有主流自主品牌车型上。

业内甚至流传着“三菱凭一己之力养活了半个国产车圈”的说法。截至2024年,搭载其发动机的国产车已超过700万台。

衰退转折期(2000-2010年代)

2000年的“刹车油管事件”引发大规模召回,首次重创品牌形象。2016年油耗造假丑闻再次打击消费者信任。更致命的是产品迭代停滞——主力车型帕杰罗的核心部件十年未更新,发动机技术仍停留在1990年代水平。

尽管2012年与广汽成立合资公司后,凭借欧蓝德等车型在2018年达到14.4万辆的销量巅峰,但危机已悄然埋下。

全面溃败期(2020年代)

2022年,广汽三菱产能利用率跌至16%的冰点。2023年3月停产整车业务;同年10月,长沙工厂被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直至2025年7月发动机合资终止,三菱彻底退出中国生产舞台。

败走中国的三重致命伤

1. 电动化转型的“龟速”

当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4年突破50%时,三菱却始终未能推出基于纯电专用平台开发的车型。其末代电动车阿图柯被市场视为广汽埃安V的“换标车”,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反观竞争对手,大众ID系列、本田e:N系列、丰田bZ系列早已全面铺开,三菱在电动化浪潮中完全掉队。

2. 战略摇摆与联盟内耗

在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中,三菱处于边缘地位。中国区业务长期缺乏独立决策权,产品规划反复调整。2019-2023年间,三菱在中国市场整整6年未推出全新车型,错失转型关键窗口期。

3. 信任崩塌与技术脱节

多次质量丑闻彻底摧毁了消费者信任。当中国车企纷纷实现技术自研时,三菱的发动机技术仍停留在上世纪水平。2022年沈阳航天三菱销量暴跌至20万台(峰值80万台),客户仅剩众泰等边缘车企。

日系阵营的集体困境

三菱的退场并非孤例,而是日系车在华困境的缩影:

丰田:2024年在华销量177.6万辆,同比下滑6.9%

本田:销量85.2万辆,暴跌30.9%,创入华30年最大跌幅

日产:销量69.6万辆,跌至2008年以来冰点

日系车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4.4%骤降至2024年的11.2%,创历史新低。当中国消费者购车观念转变加速市场迭代时,习惯于保守求稳的日系品牌集体“水土不服”。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革

在行业变革的关键时刻,政策端也在积极引导市场秩序重构:

工信部拟推行 “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政策,阻断套利空间;商务部要求“强化全流程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明确反对无底线“价格战”。这些举措正推动汽车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竞争秩序治理”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开展全产业链成本调查、建立价格监测预警、实施生产一致性核查。

转型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

三菱的退场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产业变革加速的今天,灵活应变能力比规模历史更重要。当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企业需要:

敏捷调整战略

决策链条的“肠梗阻”是三菱败北的关键因素。某日本车企高管曾坦言:“中国工厂调货周期按小时计算,日本总部需要按周计”。这种敏捷性的代差,在新能源成本战中成为压垮传统巨头的巨石。

深耕本地化创新

过度自信于燃油车时代的动力总成优势,使三菱忽视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软硬件一体化能力的战略价值。当中国车企自研芯片时,三菱的车机系统仍卡在海外供应商手中。

构建生态协同

当前车企研发投入强度已提升至6.8%,但专利转化率不足40%。主管部门正推动建立技术共享平台,某头部车企通过开放部分自动驾驶算法接口,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20家企业共同创新。

易服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贵州“易服通”平台提供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这个由各行业头部服务机构集群打造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

变革时代的生存智慧

当沈阳航天三菱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一个属于中国动力技术的新纪元已经开启。三菱的背影远去,但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正奔涌向前。

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顺应时代的企业。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组织变革的勇气和生态协同的智慧。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家所言:“当中国市场从‘技术学徒’蜕变为‘创新灯塔’,任何傲慢与迟缓都将付出代价。”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唯有开放合作、敏捷应变者,才能立于潮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