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人觉得有点看不懂了。
咱们一说起零跑汽车,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十有八九是“实惠”,或者是“性价比高”。
这家车企就像咱们身边一个特别实在的朋友,总想着法子用最少的钱,给你办最漂亮的事。
从几万块的纯电小车T03,到十几万的SUV C11,再到后来的C16,零跑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好开不贵”,专门为咱们普通老百姓造车。
可就在前不久,这个实在朋友突然在上海浦东美术馆的顶楼,办了一场特别气派的发布会,推出了一款叫D19的新车。
现场又是请来了费翔这样的大咖,整个氛围都透着一股“贵气”,PPT上更是反复提到了“30万级”这个价格区间。
这下子,很多人都犯嘀咕了:零跑这是怎么了?
说好的群众路线呢?
怎么突然就要卖这么贵的车了?
难道是以前的便宜车卖得好,现在想往高端市场冲一冲,跟那些豪华品牌掰掰手腕?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毕竟一个品牌突然改变自己的市场定位,可不是小事。
不过,零跑的创始人,那位叫朱江明的董事长,在后来的采访里给了一个听起来有点绕的解释。
他说,D系列并不是要做豪华高端品牌,它就是一个配置非常非常高的零跑。
这话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我们还是我们,那个实在的零跑没变,只不过这次,我们想用上我们压箱底的所有好东西,造一台车,让大家看看,一台真正堆满顶级技术的车,到底能是什么样,它又到底值多少钱。
它不是想靠贴个“豪华”的标签来多赚钱,而是想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配置,把这个“值”字给撑起来。
要理解这个“值”字,咱们得先从这台D19最让人吃惊的地方说起,那就是它车底下那块巨大的电池。
现在市面上的增程式电动车很多,这种车的好处是既能用电,也能烧油,没有里程焦虑。
但它有个天生的难题,车里既要装发动机,又要装油箱,还要有复杂的排气管,留给电池的空间就非常有限。
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增程车,纯电续航也就一两百公里,日常通勤可能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
但是零跑D19干了件别人没干过的事,它硬是给一台增程车塞进了一块80度的超大电池,让纯电续航一下子超过了5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只是在市区里上下班开,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台纯电车来用,可能一个星期充一次电就足够了,彻底告别了频繁充电的烦恼。
而且,它用的还是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虽然成本更低、更安全,但缺点是体积更大、更重。
在寸土寸金的底盘空间里,用这种电池做到这么大的容量,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零跑是怎么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呢?
答案是他们死磕了很多年的一项技术,叫做“CTC电池底盘一体化”。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理解起来不难。
以前的电动车,是先做一个电池包,像个大铁盒子,然后再把这个盒子装到车底盘上。
而零跑的CTC技术,是干脆取消了电池包这个“外壳”,直接把电芯和底盘结构融为一体,车身底板本身就是电池的上盖。
这就好比我们盖房子,以前是先在房间里放一个大柜子,现在是直接把储物空间做成了墙壁里嵌入式的,大大节省了空间。
为了给这块大电池腾地方,零跑的工程师们甚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原本在底盘中间占地方的排气管,给挪到了车身侧面的门槛梁里集成起来。
这种设计在以前的汽车上是从未有过的,可以说是从根子上对车辆结构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创新。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系统性的工程能力,零跑才能在增程车上实现别人做不到的超长纯电续航。
这背后,是零跑创始人朱江明自己作为用户的亲身体会,他经常在杭州总部和金华工厂之间往返,即便开着自家纯电续航280公里的C16,也觉得几乎每天都要充电很麻烦,所以他才下定决心,要造一台能让用户“一周充一次电”的车。
当然,一台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一块电池上。
当很多车企把宣传重点放在中控大屏有多炫、智能驾驶有多聪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时,技术出身的朱江明更明白,一台车的“根基”——也就是底盘、电池、电机这些硬件,才是决定这台车好坏的根本。
所以零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全领域自研。
意思就是,车上大部分核心的关键部件,都尽量自己研发、自己生产。
这种坚持在D19这台车上得到了最全面的体现。
比如说,D19是目前增程车型里少有的能做到双电机四轮驱动的。
它前面的那台电机,是零跑和世界顶级的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一起联合开发的,它既能在需要的时候作为发电机给电池充电,又能在需要强劲动力的时候变成驱动电机参与驱动。
这种一个部件干两样活的“驱发一体”设计,直接省掉了一整套发电机系统,不仅车身更轻了,成本也降下来了。
再看它的后桥,两个驱动电机共用一套控制器,结构高度集成,这种设计在行业里也是独一份。
这就好比以前你去餐厅吃饭,只能点菜单上固定的菜,而现在,零跑是直接走进后厨,跟大厨一起商量这道菜要用什么料、什么火候,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制。
这种深度参与供应链的能力,意味着即使别的品牌也用同样的供应商,也拿不到零-跑手里这套量身定制的顶级部件。
更厉害的是,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核心零件,零跑也实现了自己造。
比如新能源车里很关键的空调压缩机,技术难度很高,以前基本都依赖进口,零跑不仅自己研发成功,还实现了量产,而且产品质量比供应商的还好。
甚至连汽车座椅,这种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部件,零跑也开始自己生产。
据了解,目前零跑整车成本里有超过65%的部分都来自于自研自产。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能牢牢把控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在成本控制上有了巨大的优势。
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市场竞争更激烈的时候,零跑有能力用同样的钱,给用户提供比对手更好的配置。
所以,咱们再回过头来看“D19一定不便宜”这句话,就能想通了。
它确实不会便宜,因为它身上堆满了各种顶级的技术和配置,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但零跑的逻辑并没有变。
过去,它是用自研技术省下来的成本,让十几万的车能有二十几万的体验。
现在,它同样是用这套逻辑,去打造一台可能卖到三十万,但实际体验和技术含量可能直逼四五十万豪车的作品。
它不是想赚品牌的溢价,而是想给市场树立一个新的价值标杆:让大家看看,一台真正把技术做到极致的车,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值多少钱。
从这个角度看,D19的出现,并不是零跑背离了初心,反而是它十年磨一剑,将自己所有的技术积累和实力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的时刻。
它在用一种最硬核、最实在的方式告诉我们,它的根,一直都扎在“为用户创造价值”这片土壤里,从未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