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三台新能源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别被广告诱惑,实用才真重要。
还记得之前一位朋友问我,你这电车开了那么久,有没有觉得电池会不会突然关机?我当时笑了,说:这倒不怕,但心里有个小担心,万一它在高速上自燃咋办?没错,起火这个事儿,也是让我不断权衡的点。
我随手翻了下手机里的一些照片,突然发现我那辆第一台车的电池包,居然暗暗磨损得不明显,完全没我想像中的那么脆。这也是我估算:那款旧车的电池车身一体化设计,安全性比传统裂开的那种设计高出一截,至少抗冲击的能力要强得多。这让我心里暗暗认可安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设计决定的,不全凭油改电拼凑。
再说个细节。那次朋友开车来我家,他看了我新买的车,咧嘴笑:你这车怎么底盘这么平,没有那种隆起,空间利用倒是挺合理。我跟他说:对,就是这个,油改电那一套,底盘会有突兀凸起。他还调侃:看起来像个‘畸形怪物’,但安全感强。这其实反映出一个点:油改电的平台,没有纯电专用平台的合理布局,空间利用率确实差不少。
在制作这篇文章前,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件事我之前没怎么重视:电池厂的供应链稳定性。没想到,到后来,我才意识到,电池的安全性和供应链的关系,其实就像你买菜,菜不新鲜,吃得不放心。一些品牌用的不是大厂供应的电池,虽然价格便宜,但出事的几率,估算比用大品牌电池高出(体感,估算1.5倍左右),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牵强,但也算是一种生活场景的比喻。
有个疑问在我心里盘旋:那么到底买哪个平台的车更靠谱?我想,纯电平台的优势,一是专门为电动车优化的架构,二是安全性更高——就像专门做蛋糕的面粉,和用面包粉混合的,味道当然差别大。
我也得承认,技术不是全能。比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我那辆纯正电池一体化设计的车,后备箱空间比起油改电的车型明显大了不少。有一次,装家人带的行李,比想象中多出个两三块大垫子,根本装得下,完全不用担心空间不足。
但问题来了:这个车身一体化是不是会因为制造成本上涨,价格也贵点?我猜(这段不太细想,觉得难说清楚),可能确实是这样。而且,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们是不是还以为便宜的电动车就是便宜的?便宜的电车,可能在用料、配置上会打折,安全和体验必须掂量。
还有一件事。车机系统的升级频率,才是衡量一款车是否长久好用的关键。在我换的这几台车里,差别还是挺明显的。有的车型,车机很流畅,几乎一年都在推更新;有的车型,修个软件就跟死机似的,心里总觉得,买车就像买手机,一定要用得久点对吧?为什么一些品牌的车机承载不了智能化的梦想?可能这就像手机买个低配,后续再升级,永远赶不上大品牌的吃鸡体验。
说到这里,我得自我更正:其实用车3年,发现安全、空间、体验这几点才是最直观的指标,不能一味追求科技新鲜感。哪怕投资多点钱,选对平台和设计,后续用起来才安稳。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倾向于宁愿多花点选纯电平台的原因。
说到这,突然想到,上次一位同事说:你这车开了半年,没有觉得电池有什么特殊?我心里其实暗笑:电池的最厉害的事,在于它安静、耐用,但绝不是可自燃的那一份。电池一体化设计,可以大幅度减少死角的藏匿空间,就像家里用一体橱柜,清洁和安全都方便很多。
讲个不算秘密的小细节——我那辆车的座椅,虽然没有太多科技的稀奇花样,但坐着舒适。常有人问我:电动车不惧恶劣天气吗?我想了想:设计好的纯电车型,底盘防水,空调也做得安静,实用比什么都重要。而小细节,比如座椅靠背的调节顺畅,才真影响用车体验。
你们会不会也觉得:最后一公里,还是要看实用和安全对不对?这年头,车子都差不多,从外观到性能,但真要选一辆让你安心开多年的车,你会怎么抉择?可以说说你的看法么。反正我觉得,有时候,看一眼车底盘下那个硬核电池,就知道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