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天天刷试驾量创新高,究竟谁才是历史真正的见证者?

大家最近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一天到晚新能源车扎堆上市,各家都号称自己是“颠覆者”,但你身边真的开过的,有几台是超越历史的?到底是谁在定义“历史”?是不是只有在官宣和KOL嘴里,历史才一天一天地被“刷新”?

再说回小鹏副总裁宣布全新P7首日试驾量超越所有历史车型这事,你是不是也第一反应就是:“这有啥了不起的?”是不是觉得现在车企动不动就用“历史新高”这类词把自己往神坛抬?别急,咱们不着急下结论,先拉着你一起想,试驾量破纪录到底说明啥?它真能决定产品未来吗?

当一家公司天天在微博朋友圈狂刷“试驾量创新高”“订单突破”,你会对这个数字动心吗?有人会说:“说明大家很期待啊!”但我总觉得试驾多,不等于能卖出去;订单多,不等于车就都能如期交付。过去几年类似“首日试驾量创新高”“预售秒破万单”又有多少最终落地“销量突破”?但每次营销里都会把这种行为吹成仿佛下一个豪华品牌要诞生一样。

关键问题来了,大家为什么要冲去试驾这个新车?到底是特别喜欢这台车,还是“反正路过,蹭个饭,拍个视频再说”?试驾量多和预售量多,说到底是“新鲜感”的体现。“见到新车去试试”这种心态,是咱们消费者面对商品普遍心理。你去家电卖场也会先试用再下单,买菜也得挑最鲜的。所以“试驾创新高”,很大程度说明车本身没啥致命短板,起码外观、价格、智能体验都够吸引人,否则谁有空专门跑一趟?

但咱不妨问一句,对小鹏来说,P7的刷新历史意义在哪儿?记得几年前,大家讨论最多还是“纯电轿车是不是没前途?”刚开始小鹏P7横空出世时,还是带着点“押注未来”的勇气,如今到了“首日试驾量刷新纪录”的阶段,是不是意味着已经走出品类疑虑,真正靠产品来说话了?可你再看今年新能源市场格局,增程、大电池、快充、智能座舱全都卷到飞起,再也不是“靠胆量吃螃蟹”的时代,是卷硬实力、卷性价比、卷体验。你拿去年、前年那些老旧产品去比,不就是“老黄历”?所以对小鹏副总裁来说,刷新试驾纪录,本质是得给团队、用户和股东一个信心锚,表明“我们还是可以的”。

问题又来了,创新高的试驾背后真正吸引人的是啥?据说这新P7有“智能灵动仿生座舱”,支持87英寸AR-HUD,800V高压平台,820公里续航,双腔空悬,这些看着挺酷的词,你真的懂它到底什么作用吗?你会不会也跟我一样,有时候进4S店,看着销售嘴里飞出“行业领先”,心里琢磨:“不就是个大车顶投影么?坐着舒服点,有空悬,电池大,充得快,是不是还是本分事?”其实消费者要的未必是参数,而是“实打实体验”,比如开起来顺不顺,空调足不足,座椅靠得住,价格不要太离谱,别拿智商税说事儿。

而这一次的试驾“创新高”,是不是也说明整个行业的风向变了?以前你看,大家都是追着“造爆款”,动不动一车打十年,老款加一条装饰棱就叫“升级”。现在消费者早不是那一套,智能体验、后排空间、续航参数、颜值、品牌逼格,这些缺一个都不行。你拍照发朋友圈都要带个“车机超酷”或者“自动泊车”标签,跟曾经“后视镜集成转向灯”类似的新奇玩意成了决策关键点。所以现在造一款真能“刷新历史”的车,得有点真本事。

当车企天天刷试驾量创新高,究竟谁才是历史真正的见证者?-有驾
当车企天天刷试驾量创新高,究竟谁才是历史真正的见证者?-有驾
当车企天天刷试驾量创新高,究竟谁才是历史真正的见证者?-有驾
当车企天天刷试驾量创新高,究竟谁才是历史真正的见证者?-有驾

但正如大家关心的,新车价格始终是最大悬念。啥都好说,标配高科技也敢堆,但如果售价一口气冲上天,消费者估计马上“用脚投票”。你看小鹏董事长咋说的,他说用户对定价已经心知肚明,不公布预售价,给大家制造“悬念”,说不定是觉得试驾热度能转化成价格承受力。但悲观一点看,新能源车市这两年大降价,你可以见天降就砍几万,首发价往往撑不久,真正落地还得看后续折扣。一切都得以“可以买”为前提,体验再好,贵也白搭。

说到这,我有时候特爱反复琢磨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做“创新历史”的见证者?是媒体、是车企自己、是“试驾冲榜”的数据员,还是路人甲乙丙丁?谁家都能拿出自家试驾量、订单量、话题热度冲数字榜,半个月一换新纪录。如果大家都在“创新”,那到底以前的“旧”有什么价值?而这场“创新”的终极结果,是让用户用得更顺心,还是只是让市场热闹一阵,又一笑而过?

再回头看当天的“试驾创新纪录”,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几重因素共同作用。首先,预售阶段制造足够悬念和参与感,一开订就突破一万台,靠的是对品牌信任的积累。其次,产品力堆满参数和体验,让用户联想到实际生活中“能改善我的幸福感”。最后,营销团队掌握了“情绪发动机”,拿社交媒体放大每一次参与,把话题炒热,助推自家车成为讨论焦点。试驾热度成了后续销量冲榜的重要前置,大家一边试一边比,互相拉踩,最后真的成单,往往是朋友推荐、亲眼见效、价格合适三点合力。所以当你看到某总说“首日试驾量创新高”,也许更该问问:“创新高后的落地表现怎样?”

我要是个普通用户,试过新P7可能也会说一句:“确实还不错!”但啥都不如买回家用一个月体验彻底,才知道优劣。新能源车这两年调教进步不小,体验愈发完善,座椅更软,静音效果更好,智驾能力靠谱,这些都得靠“实际用”。而试驾呢,说白了就是短时间体验,对新鲜感和好奇心的极限满足,总藏不住完全真实那一面。比如很多车你试驾一个小时,没啥问题;买回家三个月,偶尔发现异响、卡死、掉电、App崩溃之类的小毛病。新能源车最怕的不是没人来试,是试过后一堆人劝退。

所以我总觉得,所谓“历史创新”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对车企“造好车、卖好车、让用户真用得舒服”的终极要求。你可以一时凭数字上热搜,但如果车本身没撑起预期,品牌口碑一夜回落,谁管你“创新高”?汽车终归是一个服务于生活的工具,不是高科技粉丝实验室里的炫酷玩具。啥技术参数,最终都得“能用、好用、用着不闹心”才有意义。

未来市场走向会不会继续看“创新高”娱乐节目?很难说。下一步大家都在比谁能“上市即交付”,谁能“价格打到行业底线”,谁能“智驾体验秒杀对手”。但你要我选车,还是相信体验和口碑,数字只能佐证,不能掩盖事实。你说创新高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新高之后用户真的喊好,那才叫历史被真正翻篇。

回到小鹏这事,也许“首日试驾量超越所有历史车型”只是新一轮用户关注的起点,后续车卖得好不好,还得看交付、服务、口碑这三关。所以别天天吹数字,还是让事实说话。“创新高”一时爽,产品力常常新,才是真正决定未来的关键。不如问问自己,下次你看见“创新高”,会冲动试驾,还是冷静观察,等身边的人用过再说?这才是理性的选择,也是每个厂家都应该追求的最终答案。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