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较少采用CVT变速箱并非单纯因为技术不足,而是受到专利壁垒、成本控制、动力匹配限制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CVT变速箱的核心部件——钢带,长期被德国博世(Bosch)垄断,全球90%以上的CVT钢带由其供应。国产车若采购这类核心部件,需支付高昂专利费和采购成本。例如,奇瑞万里扬CVT25虽号称国产,但其钢带仍依赖博世技术。相比之下,双离合变速箱(DCT)因结构类似手动变速箱,专利限制较少,自主研发成本更低。
国产车近年主推涡轮增压发动机(如哈弗1.5T扭矩达285牛·米),而主流国产CVT(如万里扬CVT25)仅能承受250牛·米扭矩。若强行匹配高扭矩发动机,会导致钢带打滑、寿命骤减。反观日系车,因多采用小排量自吸发动机(如本田1.5L扭矩约155牛·米),与CVT适配性更好。
双离合更符合国产车技术积累
国产车企早期以手动变速箱为基础,双离合的研发门槛更低。例如,长城、吉利通过逆向研发大众DSG,逐步掌握湿式双离合技术。国家曾联合车企成立“中发联”推动双离合研发,进一步降低技术风险。
CVT负面案例影响市场信心
早年国产车尝试采购比利时邦奇CVT,但因质量差(顿挫、高故障率)导致口碑崩坏,维修成本甚至高达万元。而日系CVT虽成熟,但冷保护、钢带断裂等问题若发生在国产车上,可能被舆论放大。
CVT综合成本不占优:采购国际大厂的高扭矩CVT(如捷特科、爱信)成本与AT变速箱相当,而AT在消费者认知中更“高级”。
双离合更具性价比:国产双离合(如长城7DCT)制造成本低30%,且能承受450牛·米扭矩,适配性更广。
奇瑞是国产CVT领域的突破者,其自主研发的CVT25曾获“世界十佳变速箱”,但受限于扭矩容量,仅用于艾瑞泽等低端车型。高端车型(如瑞虎8)仍依赖双离合或采购爱信AT。宗申等企业虽尝试创新机械式CVT,但尚未大规模商业化。
总结:技术非唯一瓶颈,综合策略主导选择
国产车少用CVT的核心原因并非技术落后,而是专利封锁、成本压力、动力匹配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双离合和AT在现阶段更能满足国产车对动力性能、成本控制及市场接受度的需求。未来若能在钢带等核心部件实现突破,国产CVT仍有发展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