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撞上路边违停车辆,谁来负主要责任?交警:这么简单还用问
大伙儿都说,现在开车,技术只占三成,剩下的七成,拼的是心态和运气。这话听着有点玄,但你只要在早晚高峰的街头溜一圈,保准就信了。马路上,车挨着车,人挤着人,稍不留神,就可能跟谁“亲密接触”一下。而最让人窝火的,莫过于好端端地开着车,突然从路边“杀”出一辆违停的车,躲闪不及,“咣”一声,撞上了。这时候,心里头那股火“噌”地就上来了:我规规矩矩开车,你凭啥把车往那一扔?这责任,总不能让我全背吧?可转念一想,毕竟是我撞的,这锅,是不是也得我来扛?这事儿,真像有些人说的,简单到交警都懒得解释吗?今天,咱就以一个老司机的身份,掰扯掰扯这桩“公案”。
先说结论,别指望撞上违停车就能全身而退,驾驶者的责任,往往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这话听着扎心,但事实就是如此。你想想,交警叔叔判案,讲究的是“过错原则”。违停车主,错在“违停”,这没得洗,该罚款罚款,该扣分扣分。但你作为驾驶者,错在哪儿?错在“撞上了”。开车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你全权负责控制这台机器。甭管前面是违停的车、突然窜出的行人,还是从天而降的陨石(虽然概率极低),你都有义务去规避。《道路交通安全法》里白纸黑字写着,驾驶人要“随时注意观察道路情况”,这“随时”二字,就是悬在你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当事故发生的那一刻,交警第一个问的,不是“那车违停没”,而是“你当时在干嘛?车速多少?跟车距离多远?有没有采取制动措施?”这些,才是决定你责任大小的关键。
有人可能会不服气:“那要是那车停得贼隐蔽,大半夜的,又没开灯,黑乎乎一片,我咋看得见?”这话,听着有道理。确实,如果违停的车停在了极端不合理的位置,比如急弯、陡坡、路口、消防通道,或者像文中提到的,几辆车连环违停造成视线盲区,那它的“过错”就急剧放大了。这种情况下,它不只是个“障碍物”,更像是个“陷阱”。就像在自家门口挖个坑不设警示,真有人掉进去了,你说坑主没责任?这说不过去。我见过最离谱的,有辆车半个身子停在非机动车道上,后视镜都快怼到骑电动车的大妈脸上了,这不就是明摆着制造事故吗?这种情况下,违停车主承担主要责任,甚至全责,都不为过。有网友调侃:“违停一时爽,撞了火葬场。”这话虽然难听,但道理在那儿——你制造了危险源,就得为可能的后果买单。
但话又说回来,这绝不意味着咱们开车的就可以放松警惕,把“防御性驾驶”抛到九霄云外。多少事故,都是因为驾驶者分心、超速、跟车太近造成的。我当过几年赛道教练,深知一个道理:能撞上的障碍物,90%是因为你开得太快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你开车时低头找手机、调导航、跟副驾聊天,这几秒钟的“盲驾”,就足够让你撞上任何东西。文中提到的唐山案例,夜间摩托车撞上没开灯的违停轿车,违停车主担70%责,听起来很解气。可你再看广州那个案例,司机在车流中变道撞上违停车,却被判了全责,为啥?因为他有充分的观察条件和避让空间,只是他自己没做到。这说明什么?说明交警判案,不是简单地“谁违停谁有罪”,而是看“谁本可以避免事故却没做到”。
那么,作为咱们这些潜在车主和驾驶者,该怎么避免这种“哑巴吃黄连”的事儿呢?第一,管好自己的车,绝不违停。别信什么“我就停几分钟”“平时没人管”的鬼话。一分钟的侥幸,可能换来一辈子的悔恨。第二,管好自己的手和眼,时刻保持警惕。看到路边有车停着,甭管它停得合不合理,第一反应就是减速、观察、准备刹车。第三,学会“预判”。老司机都知道,有些路段,比如学校、菜市场、老旧小区门口,违停是“重灾区”。到了这种地方,就得把速度降下来,眼睛瞪大点,脑子里预演各种突发状况。这,就是所谓的“防御性驾驶”。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开车撞上路边违停车辆,谁来负主要责任?交警说“这么简单还用问”,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指望路上所有人都守规矩,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那个最守规矩、最警惕的人。否则,一旦出事,无论对方有多错,你都得为自己的“不够小心”付出代价。这代价,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甚至可能是生命。所以,下次当你想把车随便一停时,或者当你开车走神时,不妨想想这个问题:万一撞上了,这责任,我真的能推得一干二净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