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关心8月轿车销量榜前十这个事,每个月总有不少朋友私下问我,“哥,最近买车能推荐啥?”其实这问题绝大多数人不用纠结,看一眼最新的销量榜,心里马上有数。你说车是不是也像卖白菜,卖得最火的大概率就是最适合大多数人,谁愿意每天开一台冷门车,还担心坏了没人修?这几年,车圈变化真是一个接一个,吃瓜群众天天有新瓜吃,但销量榜单能让我们看到,风向到底吹向哪。
我想先问问大家:同样的钱,你是愿意买台空间大、配置高的纯电动车,还是抱着传统信仰,执着燃油车?不妨多想一想,其实决定权最终都给了市场。现在销量榜吓你一跳,前三名清一色是哪家?新能源车,而且每台都有自己的杀手锏。就拿吉利星愿来说吧,这车8月冲到销冠,干掉一票对手,光这个成绩就说明世道变了。你说它配置有多超前?倒不一定,但空间大、价格给力,还正好踩在大家的预算点上。6.88万到9.78万的区间,挤压了比亚迪那几款热门小车的空间。谁家年轻人不喜欢宽松一点,谁家不想买台实用又不贵的车呢?
有些人比较懒,看到比亚迪海鸥销量一跌再跌,“咦,这不是网红小车吗?”你要知道,网上说得天花乱坠,现实却很残酷。之前一阵风买它,就是因为限牌、占购车号、便宜又小巧。现在补贴没了,竞品开足马力,销量自然掉队。海豚也是同病相怜,两三个月前还风头浪尖,如今稳稳滑到榜外。这说明啥?没持续竞争力,口碑再好也没用,老百姓买车不讲情怀,只看性价比。
很多人会质疑:“特斯拉Model Y贵啊!那么高的价格怎么进前十?”这事我也考虑过,如果说前几名都是十万上下的家用车,Model Y凭啥能月销接近四万台?基础辅助驾驶LCC只有个基本功能,要想花式自动驾驶还得多掏几万买选装。可就是这样的车,依然成了目前最难买到的纯电SUV。理由很简单,品牌有号召力,消费者尤其年轻人愿意为信仰买单;再者,配置高、科技感强,车又稳,买它的人其实不怎么纠结那点选装费。市场就是这么现实,贵并不是问题,只要品牌和体验对了,自然有人愿意买。
回头看那些曾经的“小车之王”宏光MINIEV,以前它简直是榜一大哥,各种“占号神器”“城市精灵”的标签贴满了,补贴时代这些无所谓的优势都被放大。但现在补贴退坡,竞品林立,大家变精明了,销量掉下来就是必然。都说“风水轮流转”,车市也不例外。你说它当年受宠是因为产品力突出吗?不见得,恰巧撞上政策红利期。
再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有的车型不止一种动力,像秦PLUS就是典型,纯电和插混都在卖,合起来月销近3.6万台。网约车司机用电的多,私家车主插混居多,大家各取所需,谁也不吃亏。说明了一个道理,车企不怕你挑,只要给你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混动跟纯电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谁说只能选一条道走?
令人惊讶的是,轩逸与朗逸这些传统燃油车还在榜单上坚挺。轩逸排第五,朗逸也卖得凑合。你问买他们的人啥想法?大概率是图一个“靠谱”,不愿整天面对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也有的干脆保守,换车就换同一款,绝不冒险。其实,买燃油的群体并没消失,只不过比以前越来越边缘化。几年以前,销量榜前两名不是轩逸就是朗逸,那时候新能源还没完全发力。但你看现在,前面都是电车,燃油成了退居二线的安全选项。“老派”不丢人,但已经不是主场。
接下来是海狮06和海豹06,纯电加插混也是一样,两种动力并重,卖得都不赖。现在车企都能一车两吃,看你是什么需求都能满足。你穷点买插混,中意电车就整纯电,总不能因为动力被劝退吧?再说,出选择永远比出“标准答案”更容易抓住用户,谁还愿意被硬性安排买啥?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博越L,算是榜单的燃油收官,吉利集团整体表现也相当均衡。它旗下有新能源品牌极氪、银河,也有强劲的燃油线。对比别家反复试探新能源方向,吉利这步棋显得稳,一手抓高端新能源,一手抓大众燃油,不跟风不冒进,这才是大企业风范。什么赛道都想分杯羹的最后都容易两头不着岸,吉利去年还被人说“保守”,现在看是一步一个台阶,既守旧阵地,又拿下新风口。
你或许觉得,“新能源车这么火,燃油车彻底没戏了吧?”其实未必。榜单外那些明星车型也不容忽视,比如问界M8、小米SU7、Model 3等,销量一个比一个高。问界月销两万多,小米SU7将近两万,Model 3又重回高峰。它们没挤进前十,但存在感也绝对强。说明一点,现在车市“多点开花”,再也不像以前说起车就只认轩逸、朗逸,国产和新势力藏龙卧虎,谁都可能成为明天的爆款。
回到消费者角度,其实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真的愿意为“新”买单吗?你身边是不是已经有谁告别了油改电,或者亲身体验了一把自动驾驶?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已经先后换成了新能源,有的为“智能化”买单,有的冲着用车成本来的,还有的干脆就图一个时髦。网上很多观点把电车和油车搞得水火不容,其实俩群体的需求本质上没多少不同:都图一台省心,好养活的家用车,谁便宜谁好开,谁就能得民心。
但事情总有两面,电车也不是什么绝对的香饽饽。市区代步还不错,跑长途就得提前查好充电桩,有时候高速堵车就怕心里发毛。很多人买电车之前很激动,买完发现充电像“打怪升级”,头几个月新鲜劲儿过了,就开始怀念油车无忧无虑的日子。你别以为所有人都是愿意跟风的,榜单上那些“真香”车型,其实切中了更多的平均需求。大家嘴上嘚瑟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心里其实更怕的是用车体验不稳定。
你再看榜单分布,明显能发现一条规律: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重,价格也更灵活,有高有低,不再只是喊着“技术革新”,而是扎扎实实卷到市场。这说明一点,车市进入分层阶段,便宜的空间型电车抢低价市场,中价段的混合动力为上班族和家庭用户服务,高端电车满足品牌和体验需求。车企想做好销量,就必须学会“分蛋糕”,谁都不能吃独食。
我觉得吧,现在有点像十年前智能手机刚普及的阶段。那时候也是山头林立,有的拼参数,有的拼生态,有的拼价格,最后都走向了“智能化”、“品牌化”和“服务化”。汽车行业同理,卖车不是靠一个大单品撬天下,而是靠持续创新和洞察用户需求。哪个品牌更懂老百姓,哪个车系更肯为用户省钱省心,它的榜单成绩就不会差。未来也不见得一定谁压倒谁,燃油和新能源可能会长期共存,用户层级分得越来越细。毕竟,总有老人不愿折腾,总有年轻人愿意尝鲜。
买车是件大事,数据说明了一切,但别让榜单绑死你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千万别盲目跟风,毕竟车是消耗品,也别指望一台车能从“油改电”捧到“智能坐舱”的极致体验。别的问题想明白了再买车,你自然而然就不会后悔。销量榜单并不是全部,也不代表绝对价值,只是映射出大众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
下个月肯定又有新爆款,你们准备好接“下一波瓜”了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