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和他的理想汽车,这阵子真有点像打牌高手,不仅每三天烧掉一个“小目标”在研发上,更是要在市场上快快出牌,抢跑比拼。
说起来,这哥们的压力,可能比买房的年轻人还大——烧钱、迭代、创新、还得拼销量,一条路赶不出风口,半路就被友商堵成羊肠小道。
财报一出,字里行间埋着不少看点。
咱要是放大镜审视一下这111074辆的交付成绩,增长有那么点意思,环比快两成,同比才2.3%,没啥花里胡哨。
营收呢?302亿,看上去很美,实际是同比掉了一个点,还好环比拉了近一成七——这节奏吧,大浪里前行,有风、有浪,也有点点雨。
但你说理想亏不亏?偏偏还真没有,净利润11亿还在增长路上,只是增幅略显疲态,连续11个季度盈利,实属不易。
毛利率略降,这是全行业共性,谁都得接受,有娃的家长都知道,长大了花销多,节余少。
眼下,新车型是理想的大杀器。
L系列全面焕新,用那句网络热词:配置加量,价格不动。
激光雷达这种以前就像“黑科技”的东西,现在都成了标配。
还能强力升级智能驾驶芯片,不少人关心的是安全和智能化真正能带来啥体验,是不是会像家里的智能音响,喊一声“理想同学”,啥事都帮你搞定?
官方说“理想同学”有升级——家庭的温度再升一级。
空气悬架系统、内饰啥都有进步,你要说理想不懂用户,也太“抬杠”了。
MEGA家族走细节路线。
激光雷达更小巧、减风阻,智能辅助驾驶芯片也肥了,变成更强大的英伟达Thor-U。
192 TOPS算力,这数字要放在过去,是“炸裂式”的提升。
还搞什么Home版,就是家庭特别定制——如今买车不考虑四口之家、三代同堂,你算不上中国市场主流选手。
可高兴归高兴,销量起伏还是有点“阴天”的感觉。
L系列在20万+中高端SUV连着压制BBA三兄弟,真有点扛把子的意思。
MEGA把50万+MPV和纯电车型这块双料冠军收回家,但你仔细一问,理想整年的交付数据其实是小幅下滑的。
一边创新,一边销量焦虑,这滋味极像吃自助餐,看着菜多,肚子却填不满。
再说说理想i8这个“话题王”。
七月上市后,怎么说呢,争议像一锅好汤,铲一勺就是热盘。
六座纯电SUV,配置又有调优又有精简——感觉是“取舍之间,左右为难”。
官方信心图标拉满,预计九月底能交付突破八千辆,但这数和用户的腻味,还在碰撞。
到底这张牌能不能“回本”,还得看市场吃不吃这一套。
而且,理想干脆不藏了,i6很快就要亮相,还搭载全新VLA司机大模型。
这VLA是什么?李想说,“跟人干活差不多,比人还猛十倍、百倍。”
脑补一下,“未来是VLA的——自动驾驶到2027年能到L4级”,听着就很热血。
编程是数字世界智能头牌,自动驾驶是物理世界大BOSS,打不过人,打友商,总能找到旋律。
别忘了,研发的钱烧得像开水,三天一个亿,全年直接喷120亿。
人工智能是主战场,预算就是给它加油。
AI投入超60亿,这魄力可能堪比某些互联网头部企业。
但你说理想是“钱多人傻”,完全不是,人家财务报表挺扎实。
不过这些牛气打底也挡不住内部风雨。
智能驾驶团队高管走了三个,最新是王佳佳,前面夏中谱和贾鹏也“拍拍屁股走人”。
明里说,智能驾驶行业人才流动算常态,暗地里谁都知道,高铁换司机,铁轨不会停,速度却难免抖一抖。
选新负责人,理论上团队不受影响,实际上调整期间难免会有点悬。
反正不是只有研发线变动,二季度前销服体系也重新梳理。
五大战区说散就散,改成大区加战区,直接总部管23个区域。
销服运营、市场营销部门新设,还重组门店选址团队,强化交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理想这波调整,明着就是守家护院,暗地里是在为未来抢地盘做准备。
说到未来,李想又把海外主战场搬上来。
德国、美国都建了研发中心,还在搭线团队、建IT系统。
新品也要能跑欧洲、中亚、中东。
但,品牌出海得慢慢熬,现在知名度不高,说出去号召力有限,短期不指望刷榜,战略上看,肯定不能掉队。
说了这么多,到底理想靠什么立足?
一边是高强度的技术投入,一边得警惕团队稳定性,还得在市场“打快牌”。
李想自信满满,说VLA的车能超越人类智能十倍百倍,这听着有点赛博朋克的味道。
智能驾驶变了,自动化这些大词仿佛成了年度关键词。
可人们真正关心,是安全、体验感、家庭幸福感这些没法量化的小细节。
对手们也不傻,混动+冰箱彩电大沙发,新车潮涌似的翻着花样。
理想出一次,同行追两次。
谁能扛得住?要么你出新速度更快,要么你比他们有新玩法。
李想也承认,打牌得快,技术平台和产品更新直接提速,主打一个“快人一步”。
但换个视角,市场到底想要啥?
烧钱、创新、团队激励,外加用户体验,哪个环节短了,可能都会成“死穴”。
咱们买车的人关心的东西也变了,十年前谁会看激光雷达芯片、家庭AI助手?
现在感觉没有智能系统都没法上路。
无论是L系列还是MEGA,大家想的不只是“配置榜单”,更是“车内幸福指数”。
举个例子,理想同学这AI助手,实际体验有没有那么“贴心”?小孩问十万个为什么,能回答几个?
空气悬架、撞风面积、自动驾驶算力,是用来看参数?还是用来日常用车随时享受小确幸?
这些也许才是消费心动点。
说到车企的“连续盈利”,其实比不少新势力强多了。
友商们有的压着亏,有的表面营收高,结果一摊,基本盘没稳住。
理想能保持11季度盈利,队形没乱,这是底气本身。
但从财报细看,毛利率在降,成本上升,市场压力肉眼可见。
能不能继续保持?谁都没法拍胸脯保证。
毕竟新车型能不能吃香,最终还得市场买单,不是嘴上说说就灵。
其实现在这市场,比拼已经不是“谁家科技高”,而是“谁最懂用户,谁迭代最快”。
烧钱烧得比谁都猛,还得紧盯对手,一步慢就容易掉链子。
人事变动,销服调整,这些都是企业内部激烈的阵痛和再生。
海外业务铺开,就是长线布局,知名度低就低点,时间一长总能涨起来。
谁都知道做企业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理想也有自己的烦恼,用李想的话说,团队要更懂用户,新车得更能打,传播方式得再接地气,服务环节得稳住。
连舆情防御都得“认认真真、全方位”搞起来,怕舆论翻车,怕用户踩坑各种吐槽,其实也是应变的必修课。
最后聊聊心理层面,理想这么拼,其实背后映射的是整个行业的“成长焦虑”和“创新压力”。
每个新车上市,都是一次赌注,是烧钱还是收割,只有交付、售后、用户体验都顺了,才能走得更远。
市场上新的对手一波接一波,有人靠品牌,有人靠科技,也有人纯粹玩营销。
而消费者的心思,常常比车企的研发团队还“刷新频率”高。
这就引申出一个终极问题——理想现在折腾这些,真的能让用户更爽吗?
就算配置全、技术牛、品牌拼命刷存在感,买单的还得是你我他。
买车是大事,咱图什么呢?安全、省心、家人在后排笑声不断——这些才是核心。
如果智能技术能真正消除路上的隐忧,把家庭变成移动的小窝,理想的牌就永远有人捧场。
但只要这些没做到,哪怕烧再多研发,别家出新速度更快,也得警惕“掉队风险”。
你怎么看理想今年的打法?是大招连发还是逐步稳扎稳打?
你觉得自动驾驶技术、AI助手真的能成为理想新车的杀手锏?
欢迎聊聊你的看法,说说你最看重买车的哪一点。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