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25km-h为哪般?专家释疑引热议,车主:懂了但不认同

国标车为啥限制如此严格?终于有专家解释了,网友:一看就不骑车

哎,老铁们,最近是不是又听到“电动车”三个字就头大?不是这儿查头盔,就是那儿称重,再不就是新国标、锂电池新规轮番上阵。我一个开了十几年电驴的老司机,现在都快不会骑车了!你说这小小的一辆电动车,怎么就跟“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似的,被管得明明白白的?前脚刚说电池重量从55公斤提到63公斤是为了解决续航问题,后脚就有专家跳出来说这是为了促进锂电池降价……听着挺有道理,可咱老百姓心里直犯嘀咕:这专家家的电动车,该不会是用金子做的吧?不然怎么感觉离地三尺,完全不接地气呢?

说实话,咱们这些天天风吹日晒骑车上下班、接送孩子的人,对车子的需求很简单:安全、省力、跑得远、别动不动就坏。可现在的管理,有时候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那个25码的限速,我承认,城市里开太快确实危险。但问题是,你让我骑个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的“小电驴”,遇上大风天或者上个小坡,那感觉,简直就像是在蹬空气,费劲巴拉还迟到。更别提有些地方,连电摩、电轻摩都不让上路,等于直接把我们这些追求效率的人的腿给绑住了。你说,这合理吗?

电动车限速25km-h为哪般?专家释疑引热议,车主:懂了但不认同-有驾

专家说的“好”,到底好在哪儿?

前几天看到一篇专访,一位协会的秘书长王泽深专家出来解释了。他说,为什么要把车重标准从55公斤提到63公斤?因为这8公斤,正好能让48V12Ah的铅酸电池升级到48V20Ah,续航能力上去了,车主也满意了。听起来是不是特贴心?好像专家时刻惦记着咱们能不能多跑几公里。

可转念一想,不对啊!如果真是为了续航,为什么不直接放开电池容量限制,或者允许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电池呢?非得卡着这63公斤的“生死线”?我身边好多朋友都吐槽,为了不超重,只能买小电池,结果每天像上班打卡一样准时充电,生怕半路“趴窝”。这哪是解决需求,分明是“精准打击”我们的痛点!

电动车限速25km-h为哪般?专家释疑引热议,车主:懂了但不认同-有驾

还有专家说,新国标能推动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竞争,最终让锂电池价格降下来,整车价格也跟着降。这话乍一听,跟“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一样遥远。现实是啥? 锂电池是贵,但安全性和寿命摆在那儿;铅酸电池便宜,可又沉又不经用。结果呢?厂家为了合规,要么做“瘦身”版的小电驴,要么搞出各种“聪明”的解码提速方法。最后倒霉的还是咱们消费者——买合规车觉得性能不够,买改装车又怕被查,两头受气。

所以,当网友们纷纷评论“一看就不骑车”时,他们骂的真的只是专家吗?我觉得不是。大家骂的是那种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管理思路。你坐在办公室里,喝着茶,看着数据,制定出来的政策,能不能先自己骑一个月试试? 蹬过早高峰的拥堵,淋过下班路上的暴雨,你才能明白,一辆靠谱的电动车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老百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电动车限速25km-h为哪般?专家释疑引热议,车主:懂了但不认同-有驾

咱们要的从来不是无法无天,而是合理的空间和选择权。就像文章里说的,大家其实分得很清楚:上路违规要严管,这个没毛病! 闯红灯、逆行、不戴头盔,这些行为确实害人害己,该罚就得罚。但问题是,不能因为有人乱骑车,就把所有人的车都设计成“幼儿园水平”。

我个人觉得,与其一刀切地限制电自性能,不如学学手机市场。现在手机有五六千的旗舰机,也有一两千的性价比款,大家各取所需。电动车为啥不行?限摩的城市,能不能考虑全面开放电轻摩? 这样既能满足那些需要长距离通勤、载人载物的用户,又能通过牌照、保险、驾照等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总比现在这样,逼着大家去偷偷解码、加装电池,搞得安全隐患一大堆要强吧?

有网友调侃说:“你不能强制我只买一千块的荣耀,却要求它有三折叠屏。”这话太扎心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困境。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被政策硬生生掐断。结果呢?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灰色改装市场,反而更难监管。

电动车限速25km-h为哪般?专家释疑引热议,车主:懂了但不认同-有驾

结尾:管理是为了服务,而不是束缚

说到底,电动车管理越来越严,初衷肯定是好的——为了安全,为了秩序。但任何政策,如果忽略了最广大使用者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求,就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咱们不怕管理,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一辆小小的电动车,承载的是亿万家庭的日常出行。它的设计和管理,理应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电动车限速25km-h为哪般?专家释疑引热议,车主:懂了但不认同-有驾

所以,下次再有专家出来解释“为什么”,能不能先问问我们这些天天在路上的人?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未来的电动车管理,是应该继续收紧,还是应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自由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