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下周要公开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标准意见,这消息我一听就觉得挺关键的。毕竟,现在市面上辅助驾驶这玩意儿,大家说法一大堆,感觉连车都没弄明白自己开的是L2还是L3。实际用起来,坑也不少。
前几天跟一个修车师傅聊天,他说:这辅助驾驶功能就像是拿来玩的,有些车厂标榜声势挺大,实际高级驾驶它没真做出来。他那语气里明显带着点无奈——整天看着车主发愁,功能没达到宣传的水平。辅驾驶这东西,识别车道、自动加减速、甚至换道辅助,各家车里体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估摸着市面上达到真的L3级别的车型可能不到5%(体感+样本有限),但厂家宣传的智能辅助车型却占了将近七成。
具体来说,这次工信部准备对辅助驾驶系统进行精细化分类,比如单车道辅助、多车道辅助、领航辅助这样具体划分。听起来挺专业,我刚想这不就是给用户一个直观的认知标签吗?然后我又想到,之前我跟销售聊过,他说同价位的某款车虽然号称有多车道辅助,但实操起来,换车道的反应没那么智能,得用户自己再辅助补位。相比之下,另一款主攻单车道辅助的车型,虽然功能看起来没那么高级,还得自己动手换道,但起码稳定靠谱,不会突然搞个鬼打墙似的动作。
这差别让我想到研发那端的事儿。要做个真实多车道辅助,其实好比是要同时管理几条马路上的车,软件得能一边开车一边看周围邻居的动态,实时精细协调;而单车道辅助就是盯着自己这条车道像盯着一条跑道,简单多了。就像炒菜,有的是一锅炒多个菜,要同时调味试味,有的是专心一味,结果很不同。供应链也跟这个相关。多车道辅助系统的传感器和芯片要更高级,供应链复杂度自然上去,一点零件延迟就可能影响软件表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我试驾的一款领先车型的领航辅助,其实有时候在碰到复杂交通岔路时会短暂发呆,大概2-3秒没反应(体感),让我摸不着头脑。那时候我还以为是我操作不熟,或者天气不好影响传感器,后面回头一想,估计还是系统集成度不够高,感知融合没调好。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实际上智能辅助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硬件传感器,另一个则是软件算法。硬件成套了,但算法没完全优化到位,导致花拳绣腿。这段先按下不表,细节多了怕你们膈应。话说回来,目前车企之间的供应链博弈很大,谁拿到高性能激光雷达镜头,谁就掌握主动权。就像是抢跑道上的VIP通行证,没它你防碰撞预警就不够精准。
有人质疑,这标准多细化有用吗?我觉得很有必要啊,不能让消费者看着都是L2,就以为哪个都差不多。你看某品牌同等级车,花3万块钱升级传感器硬件,能让车道保持更稳,这价差完全体现使用场景。你说,凭什么买的贵结果体验还没别人好?这标准一出,至少把各种虚标弄清楚,买车时心里也有底。
我之前说得有点泛,把辅助驾驶都归为大趋势,确实太宽泛了。毕竟,什么是智能?感知能力(这个词我说得有点大),其实就是硬件加软件的协同,车里像个管家时刻盯着周围环境。但如果缺了核心传感器,管家就成了瞎子,那还智能啥。
说点没细想过的猜测——华为主导这标准,可能意图不只是立规矩,还想通过引导硬件和软件统一路线,拉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特别是在国产激光雷达和芯片领域。到底有没有这么白吃——不好说(不确定)。
我算了个粗略的百公里成本,假设多车道辅助系统额外成本2000元,加上硬件折旧按5年算,每年用车1.5万公里,这部分功能在每百公里成本里大概在2.7元上下(心算),这数值感觉还合理。你说花两三块钱换个高级得力助手,值吗?
顺便起伏一个感触,看到消费者对标准很期待,都说越严越好,但政策和市场总要平衡,不能一刀切死了创新。这话题我也琢磨过,越标准化越有利于行业健康,可也有吃螃蟹的人心里堵得慌,怕被规则卡死。
说个挺有意思的,最近钢材涨价,车企供应链的紧张影响到传感器小芯片的采购,可能会影响智能驾驶功能上线时间。这是一个无形的链条,把复杂的供应链和你我日常开车紧密关联。
这些标准宣布后,消费者到底能不能立刻体会到变化?辅助驾驶现在看着门槛低,安全感却不一定强,有时候真要靠人盯着屏幕。我想问你,开起带辅助驾驶的车时,心里是更有安全感,还是不信任还得盯着它?你会怎么选?
到这,我忽然留了个白,关于领航辅助系统如何针对复杂城市环境做优化,这段先按下不表,等标准出来再说。市区自动驾驶和高速自动驾驶,毕竟难度差很远。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心态。既想体验最新科技带来的便利,也担心这智能二字会被过度炒作,最后弄得车主和路上都累。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有车厂宣传上来就是L3,实际用起来还得人手控枪?你觉得这事会越来越好,还是只能是买了个半成品?
我开车回家的路上,会下意识地摸摸方向盘上那个辅助开启的按键,心里默默盘算着,下次开哪款车的辅助能给我更放松点的体验。你呢?你会在车里留意这些按钮和显示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