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浪潮下,两大汽车重镇的命运分岔口已然显现。今年一季度,北京汽车产量以38.7万辆的成绩,15年来首次超越上海的37万辆。这一逆转背后,是小米汽车一季度贡献超7万辆的惊人爆发,带动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飙升144.6%。
与此同时,上海金山区挖掘机轰鸣,雷克萨斯新能源工厂破土动工。这座总投资146亿元、占地1692亩的独资工厂,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6天,刷新了“上海速度”的纪录。
01 产能竞赛,历史性逆转
北京与上海的汽车产量之争,已沉寂整整15年。2009年北京最后一次全年产量超过上海后,两地差距迅速拉大。
至2022年,上海产量超出北京215万辆,创下“地狱级”差距。彼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处巅峰,年交付量逼近百万;而北京现代销量却从巅峰114万辆一路滑坡至不足17万辆。
转折发生在2023年。北京产量提升13万辆,上海则暴跌86.8万辆;2024年北京再增14.3万辆,上海续降35万辆。差距从215万辆收窄至66万辆,为今年一季度的反超埋下伏笔。
进入2025年,北京汽车产量同比增速达25.8%,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12.2万辆;上海产量同比下降8.6%。两座城市在新能源赛道上的表现,成为产量排位逆转的核心变量。
02 北京攻势,小米狂飙突进
北京的反超,离不开小米汽车的异军突起。今年一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7万辆,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的近六成。其首款车型SU7上市14个月销量已超25万辆,待交付订单仍有15万辆9。
产能压力随之而来。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15万辆,实际通过双班倒已接近30万辆;二期工厂7月投产后将再增15万辆产能。
这仍无法满足需求。6月19日,小米以6.35亿元竞得亦庄48.51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与二期工厂仅一街之隔,三期工厂呼之欲出。
待三期建成,小米在京总产能将突破40万辆大关。北京对小米的扶持可谓倾尽全力:特批生产资质、千亩土地以不足市场价9%供应、财政补贴。
本土新势力的崛起,让北京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找到了破局之钥。
03 上海反击,雷克萨斯的背水一战
面对产量被超越,上海迅速打出“外资牌”。6月27日,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在上海金山正式开工,这是继特斯拉之后中国第二家外资独资车企。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6天,“雷克萨斯速率”刷新了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纪录。金山区为此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组长”,召开120余次专题推进会。
项目总投资146亿元,首期供地1692亩,预计2026年8月竣工,2027年投产,初期年产能10万辆。
该项目被丰田定位为“环保全产业链”试验场,将同步布局纯电车型研发、固态电池生产及电池回收技术。
对雷克萨斯而言,这是其在新能源时代的自救。2021年其销量达22.7万辆巅峰后,2022年骤降22.5%,2023-2024年仅勉强守住18万辆水平。其电动化进程明显滞后,2025年前仅一款纯电车型在售,月销不足200台。
上海寄望于复制特斯拉模式。依托长三角4000余家新能源供应链企业,雷克萨斯工厂将采用超过95%的本土供应链,通过中国制造降本增效。
04 路径分野,谁主沉浮
京沪两地的战略选择,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两条路径:
北京押注本土新势力:以小米、理想为矛,北汽集团为盾,通过本土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其优势在于更贴近市场、决策灵活,小米SU7定价精准即是例证。
上海依托国际巨头+本土龙头:以特斯拉、雷克萨斯为外资双核,上汽集团为基本盘。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开放环境,吸引全球技术落地。
最新数据显示,5月上海汽车产量15.64万辆,同比增长6.56%;北京产量9.57万辆,同比增长11.4%。上海开始企稳回升,全年排位仍存变数。
产能扩张仍在继续。小米三期工厂落地后年产能剑指45万辆;雷克萨斯虽初期仅规划10万辆,但技术溢出效应可能重塑产业链。
上海金山区,雷克萨斯工厂工地上,推土机轰鸣声与66天前签约时的掌声形成奇妙的呼应。
北京亦庄,小米第三工厂地块上,工人们正测量着48.5万平方米的未来。
京沪两座城市,一个押注本土新贵的弯道超车,一个相信国际巨头的二次开花。这场较量的结局,将定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