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电动车的浪潮也一波接一波,这让很多年前选择了1.5升或1.6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主们,心里不免会泛起一些嘀咕。
当看到邻居新提的带“T”的SUV在红绿灯路口一骑绝尘,或者同事的电动车悄无声息地瞬间提速时,他们会不会在某个加油站排队的午后,看着跳动的油价,默默地问自己一句:当年买这台车,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是不是真的后悔了?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汽车这件商品掰开揉碎了,从里到外地看个明白。
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最常见的误解,那就是排量的大小直接等同于车子开起来有没有劲。
这个想法在很多人脑子里根深蒂固,但实际上,它只说对了一半。
一辆车开起来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力表现”,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结果,发动机排量只是其中的一个基础原料,而真正决定最终“菜品”风味的,还有两大关键因素:变速箱的匹配和厂家的调校。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或者找机会去开一开十几年前的老款车型,比如经典的丰田花冠、日产颐达,它们用的就是1.6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很多人开过之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些老车油门反应特别灵敏,踩下去车子就有很直接的向前冲的劲头。
这背后的功臣,很大一部分是它们当时普遍使用的AT自动变速箱。
这种变速箱内部是实打实的齿轮组在传递动力,就像人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动力传递直接,效率高。
而现在市面上同级别的很多新车,为了追求极致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的平顺性,换上了CVT无级变速箱。
CVT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动力输出是连贯顺滑的,像是在一条平坦的传送带上加速,虽然舒适,但就缺少了那种拳拳到肉的爆发感。
所以,很多时候你感觉车子“变肉了”,可能并不是发动机不行了,而是变速箱的性格变了。
再说到厂家的调校,这就更像是一门玄学了。
同样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在不同品牌工程师的手里,能调出完全不同的驾驶感受。
有些品牌会把油门初段调得特别灵敏,让你在市区里轻点油门就感觉车子很有劲,很轻快,非常适合走走停停的城市路况。
而有些品牌则追求更线性的动力输出,你踩多少油门,车子就给你多少回应,开起来更沉稳。
近些年,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优秀的国产品牌,比如吉利帝豪,它的1.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在很多车主的实际体验中,城市里的起步和提速感受,甚至不输给一些合资品牌的1.6升车型。
这就是调校的功力所在。
所以,单纯拿1.5升或者1.6升这个数字去判断一台车的动力强弱,是相当片面的。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日常使用场景,比如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周末去趟超市,或者满载家人上个立交桥,这种排量的动力是完全足够应对的。
那么,什么时候会感觉动力不够用呢?
大概率不是在正常的超车或者并线的时候,而是在你心里着急,想在车流中穿插,把前面每一辆车都当成超越目标的时候。
可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交通日益拥堵的大城市,这样的驾驶机会有多少呢?
即便你开的是一台高性能跑车,大多数时候也只能老老实实地跟在车流里。
至于高速公路,我们国家有明确的120公里/小时的最高限速。
在这个限速范围内,你想超越一台以90或100公里/小时稳定行驶的车辆,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动力储备,更多的是需要你的预判和果断。
只要你不是一个把马路当赛道的驾驶风格,1.5升或1.6升的动力,在95%以上的时间和路况下,都不会让你感到力不从心。
既然动力够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如果当初没有选择1.5或1.6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我们又会面临哪些其他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是否真的就更完美呢?
第一种选择,是排量更小的,比如1.2升甚至1.0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这个级别的车型,动力确实会显得有些单薄,特别是在满载或者需要开空调上坡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吃力。
更重要的是,搭载这类发动机的车型,通常是车系里最入门的版本,厂家为了控制成本,除了动力系统,往往在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做了妥协。
比如更单薄的隔音材料,更基础的安全配置,以及相对廉价的内饰用料。
可以说,选择这种车型,你省下的可能不仅仅是排量,还有全方位的驾乘体验。
第二种选择,也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就是小排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比如1.2T、1.4T等等。
这也是让很多自然吸气车主产生“后悔”念头的最大来源。
不可否认,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动力爆发力上确实有优势,尤其是在中高速行驶时,那种随叫随到的动力响应,开起来确实很爽快。
但是,它也并非完美无缺。
首先是燃油经济性,很多人以为排量小带个“T”就一定省油,这其实是个误区。
在极度拥堵的城市路况,车辆频繁启停,时速长时间低于30公里,涡轮增压器根本没有机会介入工作。
这个时候,它就相当于一台小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拖动着一吨多重的车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马拉大车”,油耗并不会低,甚至可能比调校优良的1.6升自吸发动机还要高。
只有在路况通畅的国道或者高速上,涡轮能持续发挥作用,它的燃油经济性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其次就是可靠性和后期的维护成本。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结构越复杂的机械,潜在的故障点就越多。
涡轮增压器本身就是一个在高温、高压、高转速下工作的精密部件,它对机油品质、散热系统的要求都更高。
多了一个涡轮,就意味着未来多了一个可能需要维修甚至更换的昂贵零件。
而自然吸气发动机,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经过了市场几十年的考验,它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一个只想安安稳稳用车,不想为额外的维修风险操心的普通家庭来说,这份简单带来的省心,价值千金。
第三种选择,就是更大排量的发动机,比如2.0升、2.5升甚至更大。
开这种车,动力感受自然是更上一层楼,平顺、从容、底气十足。
但随之而来的,是全方位成本的上升。
首先是车价更贵,其次是油耗显著增高,保养费用也水涨船高,比如换一次机油可能就需要更多的量和更高标号的机油。
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的问题,就是大排量发动机的可靠性并不一定就更好。
在汽车维修行业里有一个普遍的观察,那就是在同一个品牌内,技术最成熟、故障率最低的,往往是那些装机量最大、技术最经典的小排量发动机。
因为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对制造工艺和使用环境的宽容度也更高。
反而是那些技术更复杂、动力压榨更极限的大排量或高性能发动机,更容易出现一些诸如烧机油、漏油等问题。
所以,综合看下来,那些选择了1.5、1.6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主,其实是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和务实的选择。
这个排量的车型,完美地找到了动力、价格、油耗、可靠性和维护成本之间的一个黄金平衡点。
它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多少驾驶激情,也不会让你在朋友面前显得多有面子,但它就像一个忠诚可靠的伙伴,在你需要它的时候,总能稳定地把你和你的家人从A点安全送到B点,并且不会用高昂的费用和频繁的故障来给你添堵。
对于绝大多数把汽车当成满足日常出行需求的代步工具的普通人来说,这种“刚刚好”的满足感和长久的“省心”,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后悔的念头或许会偶尔闪现,但当静下心来盘算这笔长远的经济账和精力账时,大多数人最终会发现,自己当年的选择,其实是相当明智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