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的一天,微信群里突然炸开了锅。小马在群里发了条消息,说他那辆刚从国内发过去的汕德卡运到圣彼得堡港口,被告知不能提车了。销售“老郑”在底下回了一句,“兄弟,咱踩雷了!”原本计划的活计全搁那儿了,车开的再快也过不了俄方那道坎儿。
咱跟俄罗斯的生意往来,不知怎么的,总让人觉得一阵子一阵风。这两年中国车卖得飞起,不仅轿车,卡车也扎堆儿在俄罗斯跑。甚至有村里老赵吐槽:“现在路上装面粉、拉煤的,十辆八辆都成了中国牌子了。以前可见不着这个阵仗。”不过今年7月末那纸禁令一下来,东风、福田、一汽解放、重汽汕德卡几个牌子的热门型号被直接拉黑,真是让人措手不及。
其实这事儿,不是一时兴起。听维修老王唠过,他说今年初,俄方就开始在边境严查认证手续,他一哥们刚提的CA4180,合格证折腾小半年才批下来。现在倒好,干脆给你一刀切,还明里暗里说安全不过关、噪音超标、小呼叫器装得不对……熟悉国际市场那点门道的,都知道光是上头这些理由,远没这么简单。
数据显示得挺明白:今年上半年,中国这几家被点名禁售的卡车牌子,在俄罗斯卖车占了近三成市占率,汕德卡一个品牌,拼着零下各类极端环境,也能分走俄国卡友14%多的生意蛋糕。其实发动机耐寒,“带电预热”那配置,上一批运输队还觉得好用,可偏偏现在说你标准不合。群里有行家分析,说人家俄政府这是想引你们下场投资,顺便捞点技术,扶老牌的卡玛兹一把。
说起来,俄乌那事一打,大批德国、日本、韩国的车厂都撤了空,市场就像一夜之间腾出来一大片草地。中国车企这两年,你追我赶抢份额,几乎变成俄国路面的新常态。听邻居老梁侄子今年三月去莫斯科,发现出租里比亚迪和吉利都能拉活儿了,之前根本没听过!
可千万别觉着天高地厚。俄罗斯整个经济其实越发吃紧,说是贷款利率18%,大部分老百姓就头皮发麻。卡车主更惨,新车动辄上百万卢布,价格一抬,形成连环效应:维修部件供应不上,老卡车硬抗多开两年。有意思的是,据说还传出来有本地师傅把几个汕德卡前桥、解放的驾驶室拆着转卖,二手车市场飙价。养车难度也忽上忽下,有经验的卡车司机能省小钱,不懂路子的,就被宰了。还听说哪个微信群里,有自称“懂俄国”的小哥,专门收咱们中国卡车的劣迹新闻,转给俄方媒体添油加醋。
本地政策那一块,没啥容情,从2024年进车收“回收税”,高得离谱。车友群里的开玩笑,“活动还没办,钱包先瘦了”。而且你想绕开?中亚转运那路子,今年四五月间也堵死了,再怎么玩税收空子也都封了,消息是销售口儿那顺嘴带出来的。
再说公认的短板。老猫开了好几年中国重卡,他吐槽:俄罗斯冬天零下四十度,合资发动机点火得用电加热毯裹上,车门缝密封得跟没粘胶似的,风雪一打,车里差点没成冷库。尤其早几年福田M4L的外放倒车镜,冬天直接卡死,冷启动时间一拉长,油耗还增加。你要论跑平原还行,可一过乌拉尔山,底盘经常刮溜泥石头,群友小李就摔过几次底护板。说起这个,内行都背着维修单据吐槽,谁有钱都不想买新出的国六卡车在西伯利亚跑。
新八卦儿一个:“刹车报警竟然失灵”?老张修车三十年,说去年冬天收了四台从南方淘汰过去的BJ4189,“刹车油一冻就是疙瘩,真要救命还靠老式气泵”。所以群里越传越玄,俄方借着“安全标准”收拾咱几家中国牌子,确实也让人哑巴吃黄连。
说起新鲜玩意,有位莫斯科车友晒了张照片:一辆中国卡车,标配了ESP电子稳定,在本地却不开通,说是“怕被冻坏”。这功能严格讲很有用,但厂家授权都卡着没升级。还有中国车新上那种自适应远光,听说在远东地区没几个人敢用,一亮,道路反射雪太白,看不清路。类似有些冷门配置,挂在说明书里,实际上没人用。
站在制造商的角度,有些产业工人还憋着一股劲。京郊老厂一个工程师给朋友发语音,粗里粗气:“咱电控那一块不靠谱,俄国自己也知道,问题是人家想看咱有没有诚意在本地扎根儿。”这话算点中要害——到底是满足一单生意,还是被逼着在俄造车,合作走到这一步基本见分晓。
好些品牌早就未雨绸缪。群里流传奇瑞搞巴西、吉利盯住墨西哥,比亚迪几乎每个热带国家都要插上一脚。今年东南亚的事很怪,比亚迪ATTO 3据说泰国畅销,有车主嫌车机系统反应慢,不料进厂升级系统后,导航直接“看不懂泰文”。
还有一说,有中国技术团队吃了亏回国,说是被俄那边要求开放核心控制代码。小道消息真假难辨,不过走得早的企业,干脆直接在国外买地建厂。二手信息圈悄悄在传,“国内库存车型发往中亚、中东,利润还不错,就是水土不服小毛病多”。有日子没见群主出来炫耀俄单大订单了。
有意思的对比。上周邻居买了辆车龄五年二手卡玛兹,听说,在本地还真比某些中国新车保值,理由就图一个“冻不化、修不坏”。据俄罗斯卡车司机传,一辆用过中国零部件“改造”的本地品牌,经常出点小问题,比如电子手刹重置失效,还得用老办法加塞铁丝。
再说细点,俄罗斯司机私下更愿意捣鼓老掉牙的机械结构,“电脑少一点,毛病也少一堆”,维修师傅一边骂“国产件儿连检修手册都没翻译全”,一边掏自己做的冻保护油。看惯了中俄贸易浮沉后,久经世事的油漆工老董说:“你指望外头啥都顺风顺水,天真得很。”
最后两件事凑巧发生。前阵子有老哥提中国新卡车没俩月,一下子被禁运货,直接砸手里了。反倒是那台十几年前淘汰下来的老解放,把酒水拉去西伯利亚,还能一路开进雪原。没人知道后面还能走多远——不过喝着加了辛辣料的茶,老伙计们照旧在微信群里头调侃“这年头,打铁还得自身硬,车好咱心宽。”
信不信由你,这市场就像莫斯科的天,阴晴难测,偶尔真让人不知该松紧哪颗螺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