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跨界造船,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布局的突破性战略。这期瓴麟科技就带你了解一下“深圳号”加速中国“国车自运”时代背后的战略布局。
2025年4月22日,比亚迪打造的全球最大装载量汽车运输船“深圳号”(BYD SHENZHEN)正式在江苏仪征交付,这艘货轮装载超7000辆新能源汽车从江苏太仓港首航巴西伊塔雅伊港,开启为期30余天的航程。这艘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上车库”,不仅承载着中国车企出海的雄心,更用硬核技术向世界展示了绿色航运的中国方案。
说到技术,这艘船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要数它的“双动力心脏”。船体搭载的液化天然气双燃料系统,就像给传统燃油发动机装上了“净化器”,碳排放量减少约20-25%。配备高效节能主机、抱轴式轴带发电机、高压岸电系统、BOG再冷凝系统等绿色设备,同时应用了节能装置、减阻防污漆等技术方案,全船总长219.9米,型宽37.7米,设有16层甲板,拥有9200个标准车位,是当前已投入运营的世界最大级别的新能源汽车海运平台,这些技术打包在一起,让“深圳号”轻松达到国际海事组织最严苛的环保标准,说它是漂在海上的“绿巨人”也不为过。
其实“深圳号”下水的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密码。过去我们出口汽车得看外国船东脸色,运费贵不说,关键时刻还可能被“卡脖子”。现在比亚迪联手招商局旗下船厂搞出“国轮国造”模式,这种速度可不是偶然,船厂里智能焊接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等黑科技齐上阵。目前比亚迪已有5艘自建滚装船下水,比亚迪计划到2026年将形成8艘的船队规模,彻底扭转“中国车等外国船”的被动局面。
这艘船启航的意义,早已超出商业范畴。当它载着7000辆新能源车驶向巴西时,实际上是在海运领域复刻了高铁出海的模式——用自主技术制定行业标准。数据显示,全球现有700多艘汽车运输船中,中国船东运营约10%,而“深圳号”这类9200车位的超级滚装船,正在重构国际航运格局。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打通了从锂电池、智能驾驶到绿色船舶的全产业链,让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优势。
从钢板到芯片,从电池到算法,其技术和零部件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企业的自主性,像比亚迪的先进三电技术、智能算法,以及国内先进的芯片等,都为这艘船的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年华为被卡脖子的教训,也让中国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今,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与研发投入,逐步在多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更离不开我国制造业几十年来在高铁精密制造、5G 通信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些成果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中国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站在甲板上看,这艘船不过是碧波中的一叶扁舟;但若放在全球产业变革的维度观察,它分明是撬动传统航运业的支点。当越来越多的“深圳号”驶向深蓝,中国制造正在把“大航海时代”的剧本改写为“绿航海时代”。这或许就是中国产业下的目标:不再只是追赶,而是领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