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日野黯然转身背后:中国车企从合资迷信到新能源崛起的真相

广汽日野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陌生,但对于重卡圈子里的一批人,却绝对有分量。你说这个品牌好不好?看销量是不上台面的,但看口碑和实际使用体验,在某些细分领域还真没几个能打。可惜,市场这玩意儿,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是谁认真造车谁能活得好,广汽日野就是越努力越尴尬那类。

咱不妨问一句,合资公司到底图个啥?是觉得自己缺钱,还是没技术?很多企业当初选择合资,无非就是想借个外方的名头和技术,能蹭一蹭就多扒拉两口。不管是跟德国玩、还是跟日本称兄道弟,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真的好东西外企不会随便往外掏。人家几十年难得弄出个绝招,凭什么给你?你以为是义务帮扶?其实就是能掏点皮毛、赚点份额,主要还是卖个“有国际范儿”的噱头。而等到双方都不再有新鲜感,发现一块干不挣钱、自己瞎琢磨也能干的时候,这合作关系迟早散伙。

广汽日野也好,其他合资品牌也罢,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谁都想主导,但谁都主导不了。日本人觉得自己特懂工匠精神,中国人想市场赶风口;可是市场上玩的是速度和灵活,刻板的管理和慢条斯理的决策,失去了本地用户的洞察,很快会跟不上节奏。广汽日野的车型更新又慢,配置常常比对手晚一步,纵使品质稳如老狗,消费者照样奔着新鲜去。你看现在一堆新势力品牌,车做得一般,但会造势、会整营销,这才是吃香的招式。

中国车企这十年不是没吃过苦。技术卡脖子,自己搞不明白,想跟老外合作,结果技术不过来还分利益,最后谁都不如意。等到国产自主品牌慢慢熬出来,手里有了钱,也有了技术积累,很多合资公司就变鸡肋了。你合着十几年领不到啥回报,市场份额也不见涨,“外方”看不上,“中方”也不乐意亏下去,多数都是半死不活拖着。像广汽日野,熬到最后直接干脆转型换名字,换了“新能源商用车”这块新版图,一下就有点生机了。

你要问为什么转型以后反而有起色?其实就两个字:掌控权。广汽自己说了算,谁也不用跟外方扯皮,产品决策快,市场反馈直接,出了问题找自己的高管,没人能甩锅。这不是说一定能大红大紫,但至少速度和反应上,能配得上如今的国内市场。中国市场变化太快了,今天流行干线物流,明天可能又轮到新能源当道,中外双方拉锯式管理肯定玩不过自己指挥。

说到转型给行业的启示,最直接的就是别老迷信合资模式了。曾经“合资”是捷径,现在未必是。特别是新能源时代,拼的是技术和供应链深度,广汽一手搭着自身的新能源产业链资源,既有钱也有技术,还能消化掉广汽的研发成果,这种模式不是比以前啥都仰仗外方强多了?你看国内那些大型集团,能撑住商用车板块,靠的不就是乘用车、客车资源的大腿么?单靠商用车利润根本不够花,哪怕做得再好,没资源、没资金,终究活得不痛快。

所以说,在商业竞争里,有依靠、有资源,活得才结实。你看大运轰然倒下,没钱没技术、没大平台,对不起,连最后一碗饭都抢不过。你看宇通,客车做到头了,底气十足地切卡车市场,这就是资源协同。比亚迪更不用说,乘用车上万亿利润做保险,顺手就能砸出一票新能源商用车;奇瑞、吉利乘用车佃户翻了大地主,商用车立马跟上节奏。这些头部企业能活下来,是因为手里的牌多,别人只靠一门,遇到风浪说翻就翻。

那对于那些还幻想找外方合作的企业,敢问真的值得吗?市场已经到了拼创新和速度的阶段,你去跟老外慢条斯理搞合资,别说技术不会拿到,更怕你一边合作一边被对方拖节奏。市场是单向不可逆的,新能源脚步已经踏遍每个角落了,只要谁能把握趋势,谁就能抢到蛋糕。别看广汽日野消失了,但它变成了广汽领程这个全新身份,摇身就是新能源赛道的主力军,把整个广汽体系的技术和资金都装身上,已经有了很不一样的起点。

有些人迷信“国际合作是捷径”,其实很多时候是“弯路”。你看中国造车二十年,早些年是羡慕德国和日本的那些细节设计,后来慢慢发现,国外市场跟国内完全两码事。外国老爷们喜欢坚韧耐用,中国用户喜欢舒适省心;国外设计的车给自己开没毛病,在中国满地颠簸、油价变化、政策调整,一个细节疏忽就是灭顶之灾。老“工匠精神”不是错,问题是你要懂得随时调转风向,中国市场讲究的是跟风创新和实用主义,不是一味守旧。那些仍在“照搬照抄”国外产品的企业,要么死得早,要么永远火不了。

也有人问,广汽领程现在看着好,是不是能一直火下去?没那么简单。行业洗牌才刚开始,还有更多企业等着转型,有的甚至直接跨行做智能、做平台化。你问中国商用车谁还能活下去?只有手里有一堆资源,有技术、有市场、有钱的才敢跟大集团们杠。个体私营啊,除非抓到特别的细分市场,不然要扛市场沙尘暴真太难了。

你看前几年谁都想做全品类,结果一场寒冬,什么都没做起来,钱也分散了。现在聪明的企业都往细分赛道钻,不是一窝蜂抢风口。而细分市场里,只要把某类客户需求抓得准,把服务做得到位,活得反而滋润;比如专做冷链、做快递、干矿区什么的,要苦活能干、要精细活敢卷,这才是真正的出路。广汽日野以前在快递、轿运领域有一批死忠,就是因为抓住了这部分需求,可惜后面更新慢了,被大潮冲走。

广汽日野黯然转身背后:中国车企从合资迷信到新能源崛起的真相-有驾
广汽日野黯然转身背后:中国车企从合资迷信到新能源崛起的真相-有驾
广汽日野黯然转身背后:中国车企从合资迷信到新能源崛起的真相-有驾

时代不会等人,企业更不能原地打圈。广汽日野的重生给所有商用车企业强烈提示:想活得好,靠外力是下策,抱大腿、多资源、多技术才有胜算。合资合作别再妄想搞到真家底,顶多学到面子工程;要真正站住脚,得自力更生,得有圈层支持,得有市场直觉。企业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技术,实质上是资源和壁垒;谁能把多条线合起来,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有渠道,这行业才给你机会。

回过头来看广汽日野的变迁,其实是整个中国商用车市场的一轮进化史。合资时代风光一时,如今科技、政策、用户、供应链全都变了,“外方”不是天使,“合资”不是灵丹。抱大腿、抢资源、拼细分市场、快决策、敢创新,这才是以后的生存逻辑。广汽领程的今天,是前段时间广汽日野的沉淀和反思,加上广汽的底气与魄力,才有了新的机会。其他企业,你要是还在拿旧模式找前景,迟早要成为历史注脚。

所以,不妨再问一句,这篇广汽日野的“重生”是不是给了大家一记当头棒喝?想不明白合资怎么回事,想不明白掌控权有多重要,想不明白资源的分量,未来只会跟着别人转圈圈。车企的赛道早已更新,一步走错,也许下次重生都没这么幸运了。行业里聪明的,纷纷抢抓新能源汽车市场、抱上大平台资源,笨的还是在合资路上纠结。不管是哪一种,下一个“广汽日野式重生”,谁能活下来,还得靠谁能看清这场大戏的底牌。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