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尼桑,老炮儿们可能还记得当年“沙发厂”的诨名,或是“技术尼桑”那句念叨烂了的slogan。
可瞅瞅现在这光景,销量扑街、厂子熄火、赤字高悬,一溜儿的衰事儿,让人不禁嘀咕:这尼桑莫不是要在神州大地“歇菜”了?
明面上看,是尼桑没蹚过中国新能源车这趟浑水,被比亚迪、蔚来这帮地头蛇揍得找不着北。
艾睿雅一年卖那点儿,塞牙缝都不够。
你说它没鼓捣吗?
也上了纯电新车,可智能化、续航里程,哪哪都差点意思,老百姓又不傻充愣。
可事儿真就这么浅显?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尼桑电驱化慢半拍”时,是不是忽略了更深的水儿?
比方说,合资品牌在华夏大地的普遍窘境。
回想当年,合资车那可是倍儿有面儿,质量杠杠的,技术顶呱呱。
可如今呢?
自主品牌支棱起来了,技术上不怵你,价儿还更实惠。
更要紧的是,咱老百姓变了,他们更懂门道,也更自信,不再一味儿迷信“洋玩意儿”。
尼桑在华卖得最好的轩逸,现在也得靠跳楼价儿才能吊着一口气,这难道不是风向标?
合资品牌躺着数钱的舒坦日子,一去不复返喽。
尼桑自家当然也有毛病。
过去啃老本,技术迭代慢,对咱这边的需求不够上心。
说白了,就是不够“贴地气”。
你瞅瞅人家大众,也在铆足劲儿转型电驱化,也在跟中国本土企业勾兑,但起码人家还有一亩三分地。
尼桑呢?
有点“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赶脚。
还有桩事儿,不能不提。
尼桑在华夏,很大程度上仰仗东风汽车。
这种联姻模式,搁过去是臂助,能借着地头蛇的道儿和资源。
可眼下,也成了某种掣肘。
决策慢吞吞,反应慢半拍,难以适应这片土地上风云变幻的需求。
有人传,尼桑可能会像三 菱、斯巴鲁那样,慢慢从这儿抽身。
这说法,并非凭空捏造。
毕竟,关停厂子、裁撤人马,这都是“重资产开溜”的苗头。
但依我看,现在盖棺定论还早。
说到底,尼桑也不是完全没戏。
它还有燃油车那点儿家底,还有那么点儿牌面。
倘若它能真正放下身段,用心琢磨咱老百姓的心思,加大本土化研发力度,或许还能蹚出条新路子。
眼下,尼桑放风儿说要跟百度、华为联手,加速智能化布局。
这算是个积极的信号。
但问题是,这种“贴牌货”式的合作,真能让尼桑在神州大地咸鱼翻身吗?
还是只是在垂死挣扎?
说句实话,我有点拿不准。
毕竟,比亚迪、蔚来这帮地头蛇,已经筑起了森严的技术壁垒和品牌护城河。
尼桑想赶上,难度可想而知。
尼桑的困境,其实也是所有老牌车企的缩影。
燃油车时代的荣光,在电驱化浪潮里,反倒成了累赘。
转型,是华山一条路。
但咋转,往哪儿转,这才是最考人的。
就像铜板的两面,尼桑的折戟,也给了咱一些启示。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不只是技术上的精进,更是整个产业链的蝶变。
咱不再是“世界血汗工厂”,而是开始攥紧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
这种转变,是无法逆转的。
所以,尼桑终究是“收缩”还是“开溜”,现在定调可能为时过早。
但板上钉钉的是,它必须做出改变,而且是伤筋动骨的改变。
不然,真有可能在这片土地的历史舞台上,慢慢落幕。
这不仅仅是尼桑的险情,也是所有外资品牌需要提防的警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