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小米汽车,这事儿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
一方面,新闻里说小米卖一台SU7汽车,里里外外算下来要亏个3700块钱;可另一方面,小米汽车的股票价值,也就是市值,一度冲得比天还高,达到了1.4万亿港币,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咱们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在全球汽车公司里都能排到第三,前面就剩下特斯拉和丰田这两个巨头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做生意赔钱,公司还能越来越值钱,这不合常理啊。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里面的门道给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卖一台亏3700块”是怎么算出来的。
很多人一听亏钱,第一反应就是这车定价太低,卖便宜了。
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这个亏损,叫“净亏损”,它不光算了造这台车的材料钱,比如电池、钢板、轮胎这些东西,还把所有跟造车相关的巨大开销都分摊到了每一台车上。
你想想,小米为了造车,得先花巨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工厂吧?
得请成千上万的工程师、设计师来研发这款车吧?
这研发一搞就是好几年,工资奖金可都是真金白银。
还有,车造出来了,得打广告,得开门店,这些市场推广费用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这些钱,在公司刚开始卖车的时候,量还不大,平摊到每一台车上,成本自然就高得吓人。
所以,这个3700块的亏损,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前期巨大投入摊下来的结果。
但这事儿得动态地看。
就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时候,小米每卖一台车平均还要亏6600块呢。
才过了三个月,到了第二季度,这个亏损数字就减少到了3700块。
这说明什么?
说明随着生产线越跑越顺,工人的操作越来越熟练,向供应商大批量采购零件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每台车的综合成本正在飞快地下降。
这就好比你开一家包子铺,刚开张第一个月,算上装修、买设备、请师傅的钱,你卖一个包子可能亏一块钱。
但到了第二个月,你的名气打出去了,一天能卖一千个包子,那些装修设备的成本被分摊得薄了,可能就变成卖一个包子赚五毛钱了。
小米汽车现在就处在这个从亏钱到赚钱的快速爬坡阶段,亏损在不断收窄,这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信号。
接下来,咱们再聊一个更让人吃惊的数字。
虽然净亏损3700元,但小米卖一台SU7,它的“毛利润”竟然高达6.9万元。
这“毛利润”又是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这台车的售价,减去制造这台车最直接的材料成本。
这6.9万块钱说明,小米SU7这款车本身的设计和成本控制做得非常出色,它本身是能赚钱的,而且很能赚钱。
它的毛利率达到了26.4%,这个水平甚至超过了以成本控制著称的特斯拉。
这就好比我们前面说的包子铺,一个包子卖两块,面粉和肉馅的成本只有五毛钱,那毛利就是一块五,这个生意本身是非常划算的。
现在之所以还亏钱,是因为店面租金、水电、员工工资这些固定开销太高了。
但只要包子卖得越来越多,这些固定开销迟早会被巨大的毛利覆盖掉,然后就开始大把大把地赚钱了。
资本市场那些精明的投资者,他们看重的就是这个6.9万的毛利润,因为这代表了小米汽车未来的盈利潜力,他们知道现在的亏损只是暂时的。
这就引出了我们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小米的市值能那么高?
投资者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答案就四个字:“人车家全生态”。
这听起来有点官方,咱们把它说白了。
现在很多人用的都是小米手机,家里可能还有小米电视、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扫地机器人等等。
这些东西通过一个App就能连起来,用起来很方便。
现在,这个家庭里多了一台小米汽车。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下班开车回家,路上直接在车里对语音助手说“我回家了”,你家里的空调就自动打开了,电饭煲开始煮饭,窗帘缓缓拉上。
等你到家门口,迎接你的是一个温度舒适、灯光明亮、饭香扑鼻的家。
这种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连接的体验,是传统的汽车厂给不了你的。
对于一个忠实的小米用户来说,买一台小米汽车,不仅仅是买一个交通工具,更是把自己整个智能生活体验补上了最重要的一环。
这种用户黏性是非常可怕的。
当你习惯了这种便利,下一辆车你很可能还会选择小米。
这就是小米最独特的优势,也是它和其它所有新能源车企最大的不同。
投资者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们赌的不是小米现在能卖多少台车,而是赌小米未来能通过“人车家”这个生态系统,牢牢锁定上亿的用户,成为一个覆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科技巨头。
所以,这个1.4万亿的市值,是投给未来的,是投给这个宏大构想的。
当然,眼下小米也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困难。
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
车太火了,订单多到接不过来。
据说刚发布那会儿,18个小时就锁定了24万辆订单,而它一期工厂一年的设计产能只有15万辆。
这就导致现在很多人订了车,要等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提到车。
等待的时间太长,消费者的热情就可能被消磨掉,说不定等着等着就去看别家的车了。
毕竟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理想、蔚来、华为问界,还有降价的特斯拉,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新车一款接一款地出。
所以,小米现在最要紧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产量,尽快把车交到用户手里。
同时,小米的目光也已经放到了海外。
他们计划在2027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这也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国内市场已经挤得水泄不通,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去闯一闯。
这当然也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对于有野心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总而言之,看待小米汽车,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个“卖一台亏3700元”的数字。
这背后,是正在迅速降低的成本,是高达6.9万元的单车毛利,是独一无二的“人车家”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更是资本市场对雷军和小米未来投下的信任票。
这场造车的赌局,雷军确实押得很大,但从目前的牌面来看,他似乎正一步步地把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商业故事,变成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