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本田中国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终端销量仅4.37万辆,同比暴跌40.8%,创下近十年最大单月跌幅 。曾经以“买发动机送车”闻名的日系巨头,如今在华市场份额已不足自主品牌单月销量的零头。从2020年巅峰期的162.7万辆到2024年的85.2万辆,本田用四年时间完成了销量“腰斩”,更在新能源浪潮中彻底掉队。这场“滑铁卢”背后,是传统燃油车时代的荣光消散,更是本田对市场变革的迟钝回应。
一、燃油基本盘崩塌:明星车型集体“失宠”
4月销量数据显示,本田仅CR-V一款车型销量破万,雅阁、皓影、思域等昔日“神车”销量均跌至千辆级 。这与国产车型的强势崛起形成鲜明对比:比亚迪秦PLUS、深蓝SL03等新能源车以15万级价格提供越级配置,直接冲击本田的核心价格带。
更致命的是,本田燃油车引以为傲的“耐用性”标签正在失效。随着国产车在品控、售后服务上的追赶,以及新能源车保养成本优势凸显,“省心耐用”的本田已无法成为消费者买单的核心理由。2024年,本田在华产能利用率不足60%,被迫关闭两家工厂 ,产能过剩与需求萎缩的矛盾暴露无遗。
二、新能源转型迟缓:技术路线与市场脱节
面对电动化浪潮,本田的应对策略显得摇摆不定。其纯电品牌“烨”首款车型S7定价25.99万元,试图复制燃油车时代的高端溢价,却因续航短、智能化配置落后,上市首月仅售出62辆 。即便后续降价至19.99万元,仍难敌同价位国产车型——理想L6、小鹏G9等不仅配置拉满,更以智能驾驶和OTA升级形成降维打击。
本田的困境源于对“电动化=油改电”的误解。其e:NS1、e:NP1等车型仅将燃油车平台生硬移植电池,缺乏专属电动架构支撑,导致产品力与国产纯电车型差距悬殊 。尽管2024年建成广州新能源工厂,但2027年前推出10款纯电车型的计划,在技术储备和供应链整合上仍存疑 。
三、智能化短板:年轻消费者“用脚投票”
中国车市的主力消费群体已转向“90后”“00后”,他们追求智能座舱、语音交互、L2+级辅助驾驶等科技体验。而本田的Honda Connect系统功能单一,车机流畅度落后于鸿蒙OS、高通骁龙座舱;Honda SENSING智驾系统仅支持L2级基础功能,无法实现高速NOA、自动泊车等进阶场景 。
反观国产车企,华为ADS 3.0、小鹏XNGP等智驾方案已实现城市道路导航辅助,蔚来、极氪等品牌更将高阶智驾下放至20万元级车型。本田在智能化上的保守,使其在年轻用户争夺战中彻底失势。
四、利润暴跌与战略困局:转型成本高企,品牌溢价崩塌
2024财年,本田净利润同比下滑24.5%至835.8亿日元,中国市场贡献的利润缩水成为重要推手 。尽管关停燃油产线、裁员降本等措施短期缓解压力,但电动化转型需要巨额投入:研发、供应链重建、品牌重塑每项都需千亿级资金,而本田全球利润已难以支撑。
更严峻的是,本田的品牌溢价在中国市场加速崩塌。2024年,日系车在华市占率跌至13.7%,较2023年下降3.3个百分点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与其为“情怀”买单,不如选择配置更高、智能化更强的国产新能源车型。
五、破局之路:从“技术傲慢”到“用户思维”
若本田仍固守燃油车利润逻辑,恐将重蹈诺基亚覆辙。其唯一出路是彻底重构产品思维:
放弃溢价幻想:以比亚迪秦PLUS为对标,推出10-15万元纯电车型,用极致性价比夺回市场份额;
深度绑定本土生态:与华为、百度等合作开发高阶智驾系统,而非闭门造车;
加速组织变革:打破日系车企层级森严的决策机制,建立以中国团队为主导的研发体系。
本田的困境,是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缩影。当“技术本田”沦为“保守本田”,当“买发动机送车”变成“买燃油车送时代眼泪”,这场销量暴跌不仅是数字的滑落,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若不能在三年内完成从“燃油守护者”到“智能革新者”的蜕变,本田在中国的故事或将画上句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