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踩死电门,后背‘咣’一下贴在座椅上,6秒出头破百,确实上头。 ”这是北京朝阳一位试驾小哥在抖音里的原话。
可下一秒他把镜头对准车头:“就是这镀铬条,太像我爸的老花冠,能不能熏黑? ”弹幕瞬间刷屏——“同感+1”。
2025年9月,秦L EV顶配云辇型限时12.98万,三个月把6492、8951、8246台销量收入囊中,平均每月八千出头。 数字看着热闹,却在比亚迪内部排不上号,隔壁秦L DM-i月月两万多,纯电版只能蹭到人家尾灯。
问题最先卡在视觉。 展车里一坐,中控硬塑料直接劝退不少00后,“这跟十年前的帕萨特有啥区别? ”有人当场掏出手机对比小鹏MONA M03的极简座舱,拍个照就走了。
硬装不够,软配置来凑。 云辇-C能毫秒级调避震,过减速带确实像垫了层棉花;TBC爆胎稳行系统让方向盘在试驾场急弯里不抖。 可这两项只有12.98万顶配才有,比DM-i同配贵两万,预算卡到13万的人立刻沉默。
续航分两档,470km和545km,实测快充半小时能跳枪。 但充电桩依旧稀罕,五环外某商场地下停车场,八个桩四个坏,剩下四个被网约车排队占死,车主等位等到手机只剩20%电。
智驾部分全系标配“天神之眼C”,官方说29个传感器,高速NOA、智能泊车都能干。 真实场景里,自动泊车识别车位要倒腾三四把,后车按喇叭催得人心慌,不少老司机干脆自己一把进库,省时又省心。
口碑论坛上,有人把秦L EV比作“全能战士”:轴距2820mm,比吉利星瑞还长20mm,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不挤;460L后备厢加65L前备厢,婴儿车、露营车随便塞。 可“全能”换不来尖叫,年轻买家要的是“一眼心动”,不是“样样还行”。
价格敏感度在12万附近达到峰值。 小鹏MONA M03把城市NOA和轿跑姿态打包11.98万,Aion S Plus给出600km续航也12万整,秦L EV限时12.98万,就差这九千块,订单活生生被截胡。
线下销售最能感受温差。 上海某比亚迪店周六下午客流三百多组,坐进秦L EV的人不少,最后下单比例不到一成,“大部分说回去再比比,转头隔壁小鹏店试驾要排队。 ”
电池安全是老粉最后的倔强。 云辇系统提前满足2026年电动车安全新标,维修网点遍布县城,这是很多人咬牙坚持的理由:“电池靠谱,坏了有人修。 ”但光靠踏实挡不住颜值党和科技党的夹击。
内饰改装店嗅到商机,推出“熏黑套件+256色氛围灯+翻毛皮中控”套餐,标价3999元,一周能接十来单。 老板笑称:“秦L EV车主平均年龄28岁,改完顺眼多了,可原厂为啥不一次给齐? ”
数据不会说谎。 乘联会榜单里,秦L EV连续三个月排第11名,前面十款车要么价格更低,要么标签更亮。 八千台就像一道隐形天花板,顶得比亚迪产品部夜夜加班,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降价传闻每周都传,就是没落到11万区间。
有人把原因甩给名字,“EV听着就像网约车”,可实际上私家车主占到七成;也有人怪续航,“470km冬天打七折谁受得了”,可545km版本依旧卖不动。 归根结底,12万这条线像心理闸门,一过就海阔天空,一卡就原地踏步。
天津一位95后车主提车当天发了条朋友圈:“车是真大,爸妈坐着开心,可朋友上车第一句话‘内饰咋这么素’,我瞬间不想说话。 ”半小时后他追加评论:“要是11万5以内,估计他们闭嘴。 ”
比亚迪内部人士私下透露,云辇型物料成本比DM-i高1.6万,再降就要啃电池利润。 可市场不管账本,只认结果:12万以内,立刻爆;12万以外,慢慢熬。
故事回到开头那位试驾小哥。 视频结尾他问镜头:“如果12万整,你买不买? ”留言两千条,最高赞只有四个字:“再降五千。 ”四千多颗心照不宣的点赞,把秦L EV的困局钉在屏幕上——硬件堆满,价格就差最后一哆嗦,却死活落不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