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空气里头啊,似乎还飘着一股子烧焦的塑料味,外加点儿新鲜的墨水香。
一边是车主惊魂未定、清点着化为灰烬的理想MEGA残骸,另一边,一份带着法务部“体温”的回复就直接甩到了我们这些天天蹲点码字的博主脸上。
洋洋洒洒,核心就一句话:以后谁再提“自燃”这两个字,咱们法庭上见。
这操作,真是充满了“成年人的世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律师函”的铁血味道。
把日历往前翻,10月23号,上海闵行,合川路漕宝路口。
那个晚上,对于理想MEGA车主郝先生来说,大概是人生中最接近《死神来了》片场的一刻。
事后他自己发了个声明,写得那叫一个克制又后怕。
说他当时正舒坦地窝在第二排,车子稳稳当当地开着,突然“砰”的一声闷响,像是谁在车底下给你放了个二踢脚。
紧接着,满车厢都是烟,呛得人眼泪直流。
求生是本能。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所有电动车主最深的梦魇,来了:那扇科技感满满的后排电动滑门,耍起了脾气,愣是没在第一时间响应召唤。
你闭上眼琢磨一下那个画面:车外面是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车里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浓烟和随时可能把你变成烤串的高温,而那扇本该是你“诺亚方舟”舱门的玩意儿,它居然在最要命的时候,卡住了。
好在,最后人是从副驾那边连滚带爬地逃出来了,毫发无伤,就是眼睁睁瞅着自己那台“陆地高铁”,在几十秒内从一个移动的家,变成了一堆冒着黑烟的废铁。
一个午夜惊魂的逃生实录,再对比理想汽车那份姗姗来迟,措辞严谨到近乎冷酷的回应,是不是觉得这世界有点黑色幽默?
在舆论已经把“电池磕碰论”、“车主赖着不修论”(这些都被车主本人辟谣了)炒出好几个版本之后,理想官方总算出面了,却不是先给车主一个拥抱,而是给我们媒体人一个警告。
他们说,用“自燃”来形容这次事故,不行,这是侵权,是诽谤,是往他们闪亮的品牌上泼脏水。
说真的,这一刻我都有点佩服理想的公关了。
这哪是危机公关,这简直是危机“公关(关门打狗)”。
在大伙儿的朴素认知里,一辆好端端开着的车,没撞没淹水的,自己就着了,这不叫“自燃”叫什么?
难道要叫“一种通过热化学反应实现物质形态重组的突发现象”?
这种对文字的“洁癖”,背后是整个新能源车圈都紧绷着的一根神经——热失控。
“自燃”这俩字,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插向了电动车的心脏,也就是电池安全。
这可是所有电车品牌的“阿喀琉斯之踵”。
理想MEGA发布时,那块和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麒麟5C电池,什么“951项安全测试”、“更高热失效安全标准”,宣传语喊得震天响。
可如今,这些金光闪闪的履历,在一场真实的大火面前,显得多少有点讽刺。
所以,理想打死都不能认“自燃”这个词。
一旦这俩字被官方鉴定报告敲章坐实,那烧掉的就不只是一辆五十多万的车了,而是整个技术路线的信誉,是“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豪言壮语,更是二级市场上蹭蹭往下跌的真金白银。
更有意思的是什么?
是车门。
车主白纸黑字写着“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而理想官方呢,上至产品线总裁,下至官方通稿,口径统一得像复制粘贴,反复强调“车门顺利打开”。
我就纳闷了,咱们是对“顺利”这个词有什么误解吗?
或许在理想的工程师思维里,只要最后结果是人出来了,那中间不管你是爬出来的、滚出来的,还是被弹射出来的,整个过程都算“顺利闭环”。
这就好像你蹦极,绳子中途断了,但好在下面是片棉花地,你摔了个半身不遂但命还在,游乐园经理过来拍拍你的肩膀:“你看,这不是顺利到底了嘛!”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才是比一场火灾更让人脊背发凉的东西。
它暴露了一种思维定式:技术指标的完美和法务条款的严谨,永远排在用户真实、鲜活、甚至带着恐惧和泪水的情感体验之前。
车企们可能是在商战的泥潭里摸爬滚打久了,遇到麻烦,第一反应不是去抚慰那个差点没跑出来的灵魂,而是先筑起一道防火墙,把所有可能烧到自己的火星子都给隔绝在外。
所以,那台MEGA究竟是怎么着的?
是“自燃”还是“起火”?
普通人能做的,也就是搬个小板凳,坐等那份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出来的消防鉴定。
但在那之前,理想汽车这番操作,与其说是在灭火,不如说是在用一桶汽油,试图去浇灭用户心里的那团火。
只是他们忘了,水能灭火,但油,只会让火烧得更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