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

2025年10月,合资车持续"掀桌子",价格战从年初打到国庆

2025年9月,中国车市迎来历史性转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至58.1%,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8.3个百分点。

进入10月,这场新能源与燃油车的角力更加激烈。

楼下修电动车的老张都跑来问:"合资车咋突然这么便宜了?"

以前动不动十几万的车,现在7-8万就能开回家?

实际上,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车市热度延续,9月30日至10月7日,仅鸿蒙智行累计大定就突破4.85万辆。从2024年年初比亚迪率先打响"第一枪",到2025年蛇年第一个工作日特斯拉率先降价,价格战贯穿车市已经两年。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今年3月最新出炉的降价榜单显示,在上榜的燃油车中,59款车型价格的跳水幅度超30%,合资品牌成了降价"急先锋",榜单前20名清一色的都是合资或者进口车型。

就在半年前,合资品牌的入门款车型还卡在9.98万的门槛上,主打"性价比"的国产车都得咬牙跟它拼配置。

可如今,它们不仅价格砍掉30%,还玩起了年轻人最爱的双色车身,甚至连空间都塞进了"越级"的后排——后排腿部空间比同价位的国产A级车还多出两拳。

但问题来了:合资车为啥持续"豁出去"?

7-8万的价格真能兼顾双色颜值和大空间?

这背后到底是"真让利"还是"套路深"?

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

2025年这波操作是跟风还是自救?

说起这轮降价潮的根源,得从新能源车市场的疯狂扩张讲起。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9月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冲到58.1%,意味着每卖出100辆车,就有超过58辆是挂绿牌的。

这个增速还在加快,比去年同期足足涨了8.3个百分点,按这个势头下去,年底突破60%根本不是梦。

在2025世界新能源车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70%。尽管燃油车市场会大幅萎缩,但仍会有一部分用户对其青睐有加,继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股绿色风暴刮得最猛的地方,就是7-9万这个价格带。

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落地8万出头,把L2级辅助驾驶、15.6英寸中控大屏、透明底盘这些科技配置塞进去,续航还能跑500多公里。

吉利银河L6混动版本百公里油耗低到3.6升,相当于一公里才两毛钱的用车成本。

这些国产新能源不仅配置拉满,连外观设计都越来越年轻化,什么悬浮式车顶、贯穿式尾灯、隐藏式门把手,以前只有20万级豪车才玩得起的设计元素,现在7万块就能全部拥有。

反观合资燃油车还在那儿守着老一套。

1.5L自然吸气发动机配4AT变速箱,这套动力总成用了十几年都没换过,开起来肉得像拖拉机。

配置更是寒酸得可怜,连个手机互联都得花钱选装,倒车影像还是低配的那种黑白画质,看着就让人着急。

空间也被压缩得厉害,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中间那位基本就是"板凳刑",膝盖顶着前排座椅,头还得低着防止撞车顶。

表弟上个月去4S店试驾,原本冲着某日系品牌的省油口碑去的,结果坐进驾驶舱转了一圈,看着那个巴掌大的中控屏和塑料感满满的内饰,扭头就走了。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他跟我说试完同价位的比亚迪后,感觉就像从诺基亚时代穿越到了智能手机时代,那种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市场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今年3月的燃油车降价榜单里,59款车型降幅超过30%,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

哈弗H6降4万,起亚K3跌破8万,就连卡罗拉、赛图斯、起亚K3以及雷凌,下调后的价格全部跌破10万元大关。

有些合资品牌的入门级轿车,原来官方指导价9.98万,现在经销商报价腰斩到6.5万,还送什么脚垫、行车记录仪、全车贴膜的大礼包。

这还不算完,销售顾问私下透露,如果你能当场签合同提车,再额外优惠5000块也不是不行。

这种降价力度放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要知道合资品牌一向端着架子,哪怕终端优惠给到3万都觉得肉疼,现在却恨不得五折甩卖。

经销商的日子更是难过得一塌糊涂。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某合资品牌的4S店老板跟我诉苦,说现在店里的库存车都快堆到门口了,有些车放了半年多都没卖出去,每个月光仓储费和利息就得倒贴好几万。

以前一个月能卖五六十台车,现在十台都卖不到,销售顾问都快闲出病来了。

厂家还在压任务,完不成指标就扣返点,逼得他们只能自己掏钱垫着亏本卖,就为了完成销量指标。

这种恶性循环下去,别说赚钱了,不亏得血本无归就算烧高香了。

所以这波7-8万的双色大空间车,本质上就是合资品牌的"背水一战"。

它们心里清楚得很,再不放下身段跟国产车硬刚价格,市场份额就要被蚕食得一干二净。

毕竟现在的消费者精明得很,谁还会为了一个"合资标"多掏好几万?

年轻人更在意的是车能不能拿出去有面子,配置够不够丰富,用起来省不省心。合资车如果还抱着过去的"品牌溢价"不放,等待它们的只有被市场淘汰这一条路。

那为啥偏偏要主打"双色外观"和"大空间"?

因为这两个点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

我闺蜜去年买车时就说过,她不在乎每个月能省多少油钱,她就想要一台开出去能被路人多看两眼的车。

现在满大街都是黑白灰的车,看着就审美疲劳,要是能弄个蓝白拼色或者灰粉渐变的车身,回头率绝对爆表。

而大空间是家庭用户的硬需求,尤其是二胎家庭,后排要是挤得孩子哭大人烦,就算车再便宜也没人愿意买。

所以,合资车这次算是摸准了消费者的脉搏,用"颜值+实用"的组合拳来挽回颓势。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第二部分:7-8万的双色大空间车,到底藏着哪些"小心机"?

很多人看到7-8万的价格,第一反应就是这车肯定偷工减料了。

钢板是不是薄得一碰就瘪?

配置是不是全是丐版?

安全性能有没有保障?

但实际上,你要是真去4S店看看实车,会发现合资品牌这次还真没完全糊弄人,至少在几个关键点上确实下了功夫。

先说这个"双色外观",它可不是简单在车顶喷层漆就完事了。

合资品牌用的是"分体式双色工艺",这套技术以前只出现在20万级以上的中高端车型上。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车顶和ABC柱用浅色系,比如冰川白或者珍珠银,车身下半部分用深色系,比如曜石黑或者钛金灰,两种颜色的过渡处还会加一条高光饰条点缀,视觉上既轻盈又高级。

这种工艺以前只用在20万级以上的SUV上(比如某德系旗舰的"双拼色"版本),现在下放到7-8万级,成本控制堪称"黑科技"。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这种配色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显得车身修长,视觉重心往下压,看起来不会头重脚轻。

我去4S店看实车的时候,旁边有对小情侣围着车转了好几圈,女生一直嚷嚷着"这车好好看啊,拍照肯定出片",男生也点头说比纯黑的车洋气多了。

这个双色工艺最考验的其实是喷漆的精度和漆面的耐久性。

以前有些国产车也玩过双色,结果用个一两年车顶就开始褪色,看着斑斑驳驳的特别掉价。

合资品牌这次用的是汽车级烤漆,耐候性能比普通漆强,正常洗车打蜡不会有问题,除非你天天把车停在露天暴晒,那就另说了。

而且这个配色方案还挺聪明,浅色车顶能反射阳光降低车内温度,深色车身耐脏,日常用车省心不少。

再看空间表现,这些降价的合资轿车虽然定位是A级车,但轴距普遍做到了2700-2730mm这个区间,比同价位的国产A级车要长50-80mm。

别小看这几厘米的差距,落实到车内空间上就是质的飞跃。

我特地去4S店坐了后排,身高1米78的我坐进去,膝盖距离前排座椅还有两拳半的距离,头部空间也有一拳,完全不会觉得憋屈。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这个空间表现已经摸到B级车的门槛了,要知道同价位的国产A级车,后排空间通常只有一拳半到两拳,头部空间紧张的话坐久了脖子都会酸。

后备箱容积也是个亮点,这些合资轿车的行李厢做到了500-520升,放倒后排座椅后能拉两个28寸的大箱子再加一个婴儿车,周末带全家出游完全够用。

我有个朋友是二胎家庭,上个月刚提了一台降价的合资轿车,他跟我说后备箱空间比他之前开的SUV还实用,因为轿车的后备箱开口低,放东西拿东西都方便,不像SUV那样得踮着脚往里塞。

这种细节上的人性化设计,恰恰是家庭用户最在意的。

动力和配置方面,虽然没有上新能源,但1.5L自然吸气发动机配CVT无级变速箱的组合,胜在稳定耐用。

这套动力总成在合资体系里已经迭代了三代,故障率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保养成本也不高。

百公里油耗在6升左右,虽然比不上新能源车的经济性,但对于经常跑长途或者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来说,燃油车的便利性还是无可替代的。

配置方面也没太寒酸,倒车影像、定速巡航、手机蓝牙钥匙这些基础功能都是标配,高配版本还加了PM2.5空调滤芯和后排USB充电口,这些都是家庭用户的刚需配置。

这些车的定价策略玩得很聪明。

官方指导价定在7-8万,吸引消费者进店看车,但实际上经销商会推荐你加5000-8000块升级到中配版本。

中配版本会多一些实用配置,比如倒车雷达、皮质座椅、自动空调之类的,算下来落地价也就8万出头,依然比同配置的国产车便宜1万多。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这种"低价引流+套餐盈利"的模式,既保住了合资品牌的面子,又给经销商留足了赚钱的空间,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但话说回来,这些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智能化配置明显落后于国产新能源车,中控屏尺寸小不说,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和功能性也比不上比亚迪、吉利那些。

语音助手经常听不懂指令,导航地图更新慢,车联网功能更是聊胜于无。

如果你是个科技控,平时喜欢玩车机系统,那这些合资车可能会让你失望。

但如果你就是想要一台"没那么多花里胡哨,但开着省心坐着舒服"的代步车,那它们还是能满足需求的。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这波7-8万双色大空间车的降价潮,表面看是合资品牌的"求生欲",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燃油车时代的生存困境。

当新能源车在智能化、使用成本、驾驶体验上全面碾压传统燃油车时,那些还抱着"品牌溢价"不放的合资品牌,迟早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合资品牌这次的选择其实挺聪明,它们没有盲目跟风去搞新能源。

原因很简单,三电技术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比亚迪研发电池技术研发了二十多年,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深耕十几年才有今天的地位。

合资品牌要是现在才开始搞新能源,技术上落后国产品牌至少5年,产品力根本没法竞争。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与其在新能源赛道上被吊打,不如聚焦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燃油车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某合资车企的高管私下聊天时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我们承认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下这个过渡期,还有大量消费者需要一台"没那么多花里胡哨,但开着省心坐着舒服"的家用车,这就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这话说得很实在,确实有不少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还存在顾虑,比如担心续航焦虑,担心电池衰减,担心充电不方便,或者单纯就是开惯了油车不想换。

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一台价格实惠、空间够用、配置够的燃油车,依然是个务实的选择。

从行业角度看,10月国庆期间车市热度延续,9月下旬的10多天里出现了接近100场的新车发布会以及相关活动,意味着每天至少有5款以上重磅新车的消息。

这意味着价格战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合资品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大概率会跟进降价策略,甚至可能会比现在的7-8万价格还要低。

已经有消息传出,某韩系品牌准备在11月推出一款入门价6.5万的新车,配置和空间都不输现在市场上的主流车型。

国产车肯定也不会坐视不管。

合资车降价,国产车要么跟着降,要么继续卷配置。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降价的话利润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很多自主品牌本来利润率就不高,再降下去可能就要亏本卖了。

所以可能性是继续卷配置,比如给7万级的车加上城市NOA智能驾驶功能,或者把续航提升到600公里以上,用更强的产品力来对抗合资车的价格优势。

这种"军备竞赛"式的竞争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对车企来说压力会越来越大。

但合资车的"低价策略"也存在不小的风险。

如果只是单纯降价而不提升产品力,短期内可能会吸引一波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但长期来看很容易砸了自己的招牌。

消费者不傻,他们能分清"便宜"和"廉价"的区别。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如果买回去发现双色外观用的是廉价漆容易褪色,大空间是牺牲了座椅舒适性换来的,配置虽然有但用起来各种小毛病,那口碑肯定会崩盘。

现在的年轻人维权意识特别强,遇到问题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曝光,一个差评能顶十个好评的影响力。

这种价格战会不会演变成"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

经销商已经叫苦连天了,厂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研发投入要钱,产线升级要钱,营销推广要钱,现在又要降价抢市场,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有些合资品牌可能撑不住,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要么被其他车企收购兼并。

这种行业洗牌对消费者来说或许是好事,但对整个汽车产业链来说,阵痛是避免不了的。

第四部分:网友都在问这些问题,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围绕这波合资车降价潮,网上的讨论热火朝天,各种疑问和质疑层出不穷。

我总结了几个最集中的问题,给大家掰扯掰扯。

第一个问题,7-8万的车会不会质量很差?

合资标还值钱吗?

很多人担心这么便宜的价格肯定会偷工减料,买回去三天两头跑维修店。

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糟糕,这些降价车虽然是入门款,但核心部件还是合资体系的成熟技术。

发动机和变速箱都经过了多年的市场验证,故障率控制得还不错。

我有个朋友去年买了一台降价的合资轿车,开了一年多除了正常保养没出过任何毛病,油耗也比较稳定。

至于合资标的价值,确实在不断贬值。

以前消费者买车认品牌,觉得合资就是质量保证,现在年轻人更看重配置和性价比,管你是合资还是国产,好用才是硬道理。

但如果你看重的是稳定耐用和售后服务,合资车还是有优势的。

合资4S店的网点密度通常比国产车高,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保养维修更方便。

而且合资品牌的配件供应链成熟,价格相对透明,不容易被宰。

第二个问题,双色外观会不会容易褪色?

日常保养贵吗?

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早些年确实有些车的双色外观用几年就褪色了。

但现在的分体式双色工艺已经很成熟了,用的是汽车级烤漆,耐候性能比普通漆强得多。

正常洗车打蜡是不会褪色的,除非你长期把车停在露天暴晒,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定期给车打蜡或者镀晶,既能保护漆面又能保持光泽度。

保养方面,合资车的工时费确实比国产车贵一些,一次小保养可能要多花50-100块。

但配件价格因为规模效应反而便宜,比如机油滤清器、空气滤芯这些常规配件,价格能比同级别国产车便宜。

算下来一年的保养成本也就多个几百块,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三个问题,和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比,这车值得买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的用车需求。

如果你主要在城市通勤,家里有固定车位能装充电桩,对续航焦虑不大,那国产新能源车绝对是更好的选择。

合资车“硬刚”低价,到底是自救还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合资车为啥自降身价?-有驾

每公里成本不到1毛钱,加速快安静还没有油烟味,智能化配置更是碾压燃油车。

我同事买了台比亚迪海豹,天天在朋友圈晒各种黑科技功能,什么语音控制车窗,手机APP远程开空调,自动泊车入位,玩得不亦乐乎。

但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或者家里只有一台车需要兼顾城市和郊区使用,或者就是喜欢燃油车的机械感和驾驶乐趣,那这些7-8万的合资车"省心+大空间"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加满一箱油能跑500多公里,高速服务区遍地都是加油站,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

冬天开暖气不影响续航,夏天开空调也不会心疼电量,这种无忧无虑的用车体验,是新能源车暂时给不了的。

还有一个隐性优势是保值率。

虽然新能源车现在很火,但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确实不如燃油车。

一台开了三年的新能源车,电池衰减就是个大问题,买家会疯狂压价。

而燃油车只要保养得当,三年后的保值率能维持在60-70%,卖车的时候损失相对较小。

结语:合资车的"翻身仗",打的是诚意还是无奈?

2025年的这场合资车降价潮,本质上是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错位竞争"。

合资品牌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可靠性、空间、成熟的售后体系,试图在新能源崛起的夹缝中守住基本盘。

这或许打不了"翻身仗",但至少证明了合资车终于学会了放下身段,不再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卖车。

对消费者来说,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当合资车开始硬刚价格、卷配置时,我们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符合需求的车。

市场竞争越激烈,消费者的选择就越多,这才是良性循环。

至于未来?

新能源取代燃油车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但在这个过渡期里,像这样低价高性价比的合资车,或许还能给那些"不想折腾"的消费者提供一个务实的选择。

买车这事儿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不是说新能源就一定比燃油车好,也不是说合资就一定比国产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场价格战还会持续多久?

合资品牌能不能守住最后的阵地?

国产新能源会不会继续卷配置卷到天上去?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