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买车好像越来越难选了?以前新出一款SUV,媒体都要吹捧几天,各种亲戚朋友讨论哪个牌子“最皮实”,大家争先恐后找加价渠道。现在呢,随便翻翻9月的SUV销量榜,全场几乎只有特斯拉Model Y一骑绝尘,别的品牌都仿佛被一场冷空气猛地摁在地板下摩擦。你会不会好奇,大家都赶哪去了?车市怎么突然就这么冷清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变。以前燃油SUV是家庭出行首选,省心、禁得住折腾,车企更新缓慢但也没人嫌弃。一台哈弗H6、一台本田CR-V,能开个五六年也没啥毛病。但自打新能源来搅局后,这一套就不灵了。你看看今年9月首周,SUV榜上能突破5000销量的,还真就只剩Model Y了。以往那些“身经百战”的主力军,全都被挤得靠边站。甚至不少传统豪华车都只能在后排硬撑,一副强撑门面的劲头。
有人可能会问,新能源到底有啥本事,怎么一上场就把燃油SUV打得找不到北了?这事还真说不定,只能说新能源正好打在了大家最关心的痛点上。更省钱、更智能、更环保这三条口号,几乎就是现代购车者想听的。现在家家户户都算账,哪有以前“买车看面儿”的习惯。充电比加油便宜一大截,智能驾驶还能解放半只手,再加上少了发动机、变速箱那套“油腻”结构,大多数人无形中就对燃油车兴趣淡了。
所以这次榜单的格局,你会发现日系三巨头都很惨——本田CR-V、威兰达、浩影直接跌出三十名不说,汉兰达居然也挤不进前十。以前大家都喊着“买SUV就得买日系”,现在一个个连自家门口的4S店都懒得进。哈弗H6更是尴尬,每周只卖出一千多台。要知道,这款车在五六年前可是人见人夸的“国民神车”。是啥让他们一下子掉队这么狠?
再往豪华品牌里瞅瞅,奔驰GLC、奥迪Q5L这些平时拿来撑场面的大名头,也只能排到第20和第32位。贵归贵,无奈起不来劲。现在大家买车也变精明了,谁还花四五十万买个“油老虎”,还要交高额保险、加油钱?不如抬头看看新能源阵营的“新贵”——M9、乐道L90,这两辆新兴车型一个月冲到1800多销量,走势肉眼可见地猛。谁说没人买“国产高端”?只是大家买车的心思变聪明了,不再迷信牌子,反倒看技术、看服务。
更多让人意外的地方是,零跑C10和理想L6这俩新势力,明明刚发售,结果市场反响一般。宋Pro、宋PLUS这两个比亚迪家的新能源选手,倒是稳扎稳打,杀回了前二十。反观丰田RAV4荣放和大众探岳这些老牌“拉力军”,销量全在3000以下徘徊,标准的表现得还没前几年一半利索。
细品一下,你就会明白,这届消费者是真的变精明了。他们要的不再是“老牌子”,而是更好的体验、更低的用车成本、更有趣的智能化。所以榜单上出现了一个“逆袭者”——卡罗拉瑞放,这台车竟然还压了星越L一头,冲进第八。说明现在一切都可能重来,以前的“惯性思维”彻底过时了。星越L这种去年还算热门的国产SUV,现如今干脆沦为第十,勉强还在榜内死撑。
紧凑型SUV的市场依旧“人山人海”。元UP表现抢眼,眼看就要爬到吉利博越L的头上。途观L这种合资老炮虽然还在第五第六名,但比起新能源阵营,确实越来越吃力了。小米SU7也是个奇葩,完全靠品牌热度硬生生守住第七,全靠那点情怀。头三名则一点悬念都没,特斯拉Model Y周销8407辆,简直是其它品牌的“噩梦”。海狮06新能源和问界M8也不怵,分别以4518、4320辆把持住榜眼、探花。尤其问界M8这种“华为背书”的新品牌,证明只要有技术和名头,大家还是愿意买账。
再唠唠这销量跌成啥样。整体榜单一看就是肉眼可见的“向下拐了弯”。以前月销过万都是常态,现在新能源要有个五千八千已经不得了。即便是刚上市的新品牌,比如乐道L90、问界M9,销量破1800,其实压力还巨大。想冲进主流阵营,真不是谁都能随便来的,要么渠道发力,要么产品能打。
那你总会问了,是不是市场“变凉”了?其实不是市场变冷,而是消费者真的精打细算了。不仅仅买车要省钱、用车也要精打细算。谁的车省电,谁的维修简单,谁的智能座舱有新鲜花样,就更吃香。油车市场不是没人买,是被技术和成本一同冲击着。厂家要是还靠卖“老瓶装新酒”,估计很快就要被扫地出门。
还有个问题是什么?你发现现在车企之间也卷得厉害。以前新出个车型,起码还有三五个月热度。现在新车型一上市,销量好就冲前十,销量没跟上,评论区早就骂翻了,厂商只能疯狂折价促销。很多品牌还没等消费者认全,就被淘汰了,这就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不跟上潮流,谁都没好果子吃。
更大的变化还不只是车型,更深层次的东西是——购车观念彻底变了。大家原来买车不计成本、不看后续价值,如今基本上变成了买车为了“用得起”,而不是“开出去面子有面儿”。你会看到年轻人一边挑配置,一边算后期花销,真的很少有人只为“牌子”砸钱。车厂要想打动他们,不能靠广告和面子工程,而是要真刀真枪地做技术、降成本、提体验。
这种市场氛围,其实对消费者不是坏事。你还记得以前买车,大家就追“哈弗H6”、“途观L”这些“销量王”,多半都不是自己真喜欢,只是看着身边人都选。现在每一种车型都得靠真本事拉人气,谁家质量不行、服务不到位,直接就没人捧场。不再盲从,也更容易买到称心如意的车。对于那些还在吹老牌子、讲“金九银十神话”的品牌来说,也该翻身醒醒,别再吃老本。
每次有新产品上市,你会发现同类车型价格跟着跳水。大家都在比谁更省,比谁更智能,比谁体验更好。新能源最大的好处就是“堵在一刀冲”,买贵了后面迭代更新就闹心,买便宜了也怕不耐用。厂商每次一动,整个市场都扑进来凑热闹,这种态势以前从来没见过。市场更透明了,也意味着每一位消费者的选择对象都是“能打的硬货”,而不是“玩概念的水货”。
说来说去,这次九月SUV榜的谍变,就是把所有车企都逼回了质检线。大家都不傻了,买车之前先问问“是油还是电”,再比比技术配置和后续维护。市场已经不再迷信,只剩下风口和实力在决定排名。你要说下周会不会有黑马翻盘?当然存在,毕竟大家伙都开始玩短周期“你方唱罢我登场”。下一个爆款,可能就在那些看不上的新人里。
其实整个车市变化讲白了,就是每个人对日子更认真的结果。钱花不出去,就不会瞎跟风;买车讲体验,厂家不跟不上消费者,分分钟被清出局。这是所有行业都要经历的“活下去考验”,车圈也不例外。接下来,大家也先别预判。地道的好产品,自然路见不平销量涨;玩套路炒作的,早晚被冷落。谁还能逆风翻盘,谁能守住阵地,不妨直接看下一个销量榜单。
SUV这口饭,不是谁都能一直吃。市场永远归那些懂变化、懂技术、懂市场的人。你要是真想买车,别光看热度和噱头,活得久、适合自己才是关键。这就是我看这场“冷空气”袭击的底层逻辑,也是每一个购车决策背后的现实写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