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刚过半,我就收到了同事发来的截图——MG4的订单数已经突破了2.6万辆。想想刚上市没几天,这速度确实挺让人吃惊。听销售那头说,厂家直接启动三班倒生产线,连夜赶订单,压力山大。也算活生生印证了一句话:预估永远赶不上实际。
开车去见维修师傅时,他顺嘴提了句:这MG4排队提车的,估计得等个半个月吧,厂里订单一多就出问题。我当即嘀咕,等这么久,好在厂方也贴心,开了个延迟赔付政策,交付晚于39天,每天补贴50元,最高不超过2000元,算是给客户小小的安慰。你说,这真能平息抱怨吗?也就看厂家的临场把控了。
聊到这里,先说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才留意到的细节:MG4顶配那块半固态电池,不同于常见磷酸铁锂,采用的是锰基锂离子电池,厂商口径给了零自燃风险和三电系统终身质保,听起来就像买了份安心保险。心想,这半固态电池的热稳定性是不是好得有点吹过头了?毕竟,技术的底细我没细想过,应该还有不少的市场试炼才行(体感,样本有限)。
同价位里,拿MG4和比亚迪秦PLUS做个简单对比。两车续航其实没差多少,差不多都在430-530公里区间,但MG4多了块跟OPPO合作研发的智能车机系统,操作流畅度和用户体验,听说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比亚迪那边偏实用,接口多,稳定性高。可实际用起来,反倒是MG4的那套系统交互更像玩手机,常常连着微信、音乐,别提多便利了。你觉得智能互联厉害了,能不能换就成了买车的一大考量。
说起车间,说真的,上汽为了抢这订单峰值,打起了三班制。这种白加黑的节奏,工人喊累是肯定的,活容易出纰漏也正常。供应链在这儿就像厨房备菜:原料、辅料都准备齐,再加上厨师手脚灵活,才能端上桌一盘热腾腾的菜。反正这生产线要是稍微一个环节跟不上,就影响出货,订单堆积起来客户等得心凉——可厂方也没辜负期待,三班制挺到别的厂都沉默,这狠劲儿挺帅。
之前我还说这价格区间6.58万到9.98万真合理,但越看越觉得,这定价其实是在盯着更年轻、预算有限的城市白领。可你知道吗?这种人其实对续航和智能配置的需求更挑剔。前面说的续航数值,CLTC标准下的总是偏乐观两成,我估算实际工况大概要打个8折左右,也就是350公里左右的日常用车范围,开高速再加点空调,估计要缩水更多。是不是说再便宜的电动车没真续航也没啥用?这疯狂奔跑的订单背后,是不是大家都赌这个续航数字?
先卡壳了,这部分我说了半天,想写供应链环节复杂的原因,突然没有好比喻,下回再整理。你们说,工厂开三班制,后勤配套肯定得跟上,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我倒是挺想知道,这背后的供应商们又是啥境况,不是厂家调配就能解决的。
再说实操差异,这和内饰材料选用差别不大,但同价位的FPV岚图梦想家,作为新能源高端品牌,尽管价格高出一截,换来的不仅是续航和配置质感,还有一种我买的车不会卡壳的心安理得。MG4虽然性价比高,但信任度上,就看大家个人体验后怎么说了。
那三班制生产,估计成本也起来不少。粗算了一下,以目前电价和电池成本,每百公里的电耗成本大概得2元上下(估算,体感)。对比汽油车的5元左右,虽然电动车成本低很多,但高产能带来的物流、存储等费用,可能会稀释这优势。你们在想,这钱到底从哪边省出来呢?
跟朋友聊过,他们说:你别老说厂家赶订单压力,说白了,这就是炒冷饭,打价格战吸客户。我不完全同意,但厂家的确得在供应链和渠道护盘上下功夫,不然订单再多也成了烫手山芋。你觉得这种数量>质量的现象,还能撑多久?
我刚才说MG4智能系统是亮点,不过别高估,硬件基础其实是千篇一律的SoC,只是软件上下了工夫。智能互联系统就像手机App,更新换代快,用户能感知改进,厂商面对反馈搓手很痒。但长期稳定性和兼容性,咱们先按下不表,别又跑题了。
总归,这波MG4订单爆棚,说明市场对这个细分市场的渴望很高,也暴露出供应链和消费体验的短板。你们有没有想过,等新车都交付到手,是否还能保持这股热度?毕竟,一开始买的人多,不代表后续都满意。我倒是挺好奇,这个半固态电池到底能不能撑住时间的考验。
MG4开门的瞬间,门把手的回弹力度有点生硬,让我下意识皱眉。车体验的这种小细节,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最直接影响用户心态。你有关注过自家车的这些机械感吗?还是说,我们都太忙,没工夫细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