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

中国中部区域作为国家经济版图的重要支撑,依托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省构建起横贯东西的产业廊道。这片承载全国26.6%人口的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发展篇章,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展现出强劲的崛起势头。

在2024年的经济版图中,湖北省以突破6万亿的GDP总量领跑中部,其省域经济中心武汉以21106亿元经济规模持续巩固龙头地位。这座九省通衢之城,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形成覆盖芯片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全球每销售三部光纤激光器就有一部产自光谷。长江黄金水道与超“米”字型高铁网在此交汇,让武汉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枢纽,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的阳逻港,更凸显其“双循环”战略支点价值。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中原经济区核心郑州以14532亿元GDP稳居第二梯队,其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表现尤为亮眼。矿山机械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超35%,中铁装备的盾构机出口至30余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全国首个“米”字型高铁枢纽,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跨境电商交易额连续八年居中部首位。但13.3%的省域人口首位度,暴露出对周边辐射能力有待提升的短板。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长沙,依托15268亿元经济总量跃居第三。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汇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混凝土机械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形成“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该市28.7%的省域经济集中度,折射出湖南“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成效。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合肥以13507亿元GDP彰显科创实力,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催生“九章”量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新型显示产业基地面板出货量全球占比超20%。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科大硅谷引进科技型企业超2000家,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成为沪皖产业协作的典范。但26.7%的省域经济贡献率,提示着皖北地区协调发展仍需加强。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南昌与太原作为追赶者,分别以7800亿和5418亿元GDP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南昌航空装备产业集聚洪都、昌飞等央企,教练机市场份额占全国75%以上。太原不锈钢精密带材产量全球第一,太钢集团自主研发的0.02毫米手撕钢打破国外垄断。但两城21.3%-22.8%的省域经济占比,反映出中西部省份普遍存在的资源集聚难题。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区域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鄂豫皖省际合作示范区启动建设,跨省产业协作项目投资超千亿。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预警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山西作为全国唯一GDP负增长省份,25494亿元经济总量背后,资源依赖度仍高达38%,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创新驱动成为突围关键,中部六省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光谷科创大走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加速崛起。武汉高校技术转化率突破40%,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培育科技型企业超3000家。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梗阻、高端人才留存率偏低等问题,仍制约着创新生态的完善。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升级,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形成中部“两小时经济圈”,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线拓展至12条。能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山西年原煤产量13.5亿吨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湖北白鹤滩水电站年发电量突破600亿千瓦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超2000公里,中部正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中部GDP十强出炉!武汉领跑,郑州逆袭,合肥挺进四强-有驾

县域经济活力逐步释放,湖南86个县市经济总量突破2.5万亿,宁乡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集聚企业超200家。湖北大冶县域经济排名挺进全国50强,但多数县域仍面临产业层次偏低、财政自给率不足等挑战。江浙经验本土化改造初见成效,18个县市党政干部完成跨省实训,产业飞地、飞地园区等新模式加速推广。

绿色转型开辟新赛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52.3亿元,十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覆盖六大类113项。江西生态产品交易所挂牌项目超300个,山西焦化行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但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成本高、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部六省正以5.5%的平均增速快于全国水平。随着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叠加赋能,这片土地正在构建“双循环”关键节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破解省际协同壁垒,怎样平衡资源集聚与全域发展,以及能否在绿色转型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