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数千万辆新能源车主或面临价值贬损与淘汰难题,市场多元升级仍需时间,老车主未必是“韭菜”

最近车市的节奏挺快,尤其像固态电池这块,已经变成行业的新宠了。你看,这几天几家大厂都放风,要在2025年前实现量产上路。就拿国轩科来说,他们推出的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估算能到300Wh/kg,实测时候还行,差不多每公斤电池就能提供300公里左右的续航。光想想,随便跑个京沪城际,用一次充电就能搞定了。这跟之前纯粹说的续航700公里比,提升是真的巨大。

我试着用生活比喻讲讲这个差别。液态电池就像是家里的水桶,容量有限,好在加水方便;固态电池像那种改良版的储水箱,不但容量更大,安全性也高。固态电池的最大优势不只于续航。安全性这块,不能忽略,毕竟液态电池容易漏液、全车着火的新闻经常见。固态的固体电解质,不会像液体那样遇火容易爆炸,热失控的起点温度超600°C,算是超安全的。

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数千万辆新能源车主或面临价值贬损与淘汰难题,市场多元升级仍需时间,老车主未必是“韭菜”-有驾

但问题来了,你心里会问:什么时候我会用上这类车?不光是未来的事,现在市场上的二手新能源车,价格都往下掉。像去年二手特斯拉Model 3,七八万都不一定有人要。为什么?我觉得,除了供需关系外,很多老车主都在焦虑:是不是我花了大价钱,马上就会被打脸?记得有个朋友说,换新电池的成本像是翻了两番,可能得花十几万,简直就是全包。他们把固态电池一看,就觉得自己手里的老骨头可能很难升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想起一件事——即使固态电池成熟了,给现有车安装还是蛮复杂的。除非重新设计电池仓、电控系统、热管理,都得配套变。你可以想象,一个旧手机想换成5G芯片,不光芯片要换,整块电路也要重做。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价格更变化也要看供应链和成本控制。现在固态电池的成本估算,制造费用约是液态锂电池的三到五倍。以一辆60kWh容量的车为例,一块电池成本可能飙到18到30万人民币,短期内,除豪华车之外,几乎没可能普及。

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数千万辆新能源车主或面临价值贬损与淘汰难题,市场多元升级仍需时间,老车主未必是“韭菜”-有驾

你会不会觉得,技术越先进,价格越离自己很远?我思考了一会儿,也许不用太悲观。毕竟,市场不会一夜变天。就像智能手机,从功能机到全面屏,经历了十年时间。手头的旧车还是可以用上几年的,除非你追求极致的续航体验或者安全性。毕竟,用普通家庭来说,城市周边,50公里内的日常出行,用现有车完全OK。冬天续航下降,多少也在预料之中。

我想问,你会不会担心:未来几年,买个新车是不是马上就被边缘化了?或者说,身边那些二手车贱卖的朋友,是不是韭菜被割了?市场的节奏总是渐进的。就像公交车换新车,没人会说地铁和高铁会突然把公交都挤掉。技术升级,总会有个适应期。大部分家庭换车周期在6-8年,等固态电池普及,至少还得再等3-4年。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可能有人会觉得,未来的车都是固态,那我现在买的房子还能反弹吗?嗯,我没那么详细想过这个比喻,但可能也类似:你现在买的房,十年后依然能住得舒服,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就变得一文不值。

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数千万辆新能源车主或面临价值贬损与淘汰难题,市场多元升级仍需时间,老车主未必是“韭菜”-有驾

我相信,政策可能会帮忙。政府未来可能会推出补贴,鼓励大家换新车,减轻旧车贱卖的压力。而车企也会在一些优惠策略上让利,减少老车主的损失。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在市场里,技术就像厨房里的调料,都要慢慢调和。哪一味能占上风?谁又能一直领跑?我发现,车厂们并不会一下子把所有赌注都压在固态电池上面。短期内,液态锂电池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还是主流。就像苹果手机,虽然未来可能会推出AR头盔,但现在还是最喜欢用iPhone的人占大多数。

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数千万辆新能源车主或面临价值贬损与淘汰难题,市场多元升级仍需时间,老车主未必是“韭菜”-有驾

我其实挺觉得:未来市场会是多元的。一部分人追求极限续航,选固态或新技术;一部分人还是用现有的液态电池车,满足基本需求。从使用体验到价格,都是一个微调的过程。大概就像手工咖啡和自动咖啡机,平衡了口感和效率。

我想留一个问题:你会怎么想?买车还是持币观望?还是打算等一等,看看明年哪款车能用到,价格能降点?有时候,最简单的真实细节也许能透露更多——那辆还贴有2022年款的二手车,车牌上的年份,是不是暗示着我们还可以再用一年?

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数千万辆新能源车主或面临价值贬损与淘汰难题,市场多元升级仍需时间,老车主未必是“韭菜”-有驾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那辆老车的轮胎有点偏磨?是不是路况还算平顺?那也许,就是日常用车的真实写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