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的一声闷响,听着就让人牙酸。
一辆装得满满当当的卡车,结结实实地怼上一辆极氪X,更惨的是,还在高速路上打了好几个滚儿,这情景,光脑补一下都让人脊背发麻。
可结果呢?
车是稀巴烂了,不成个样子,但驾驶座和副驾驶上的人,居然只是擦破了点皮,自己溜达出来了。
这事儿,有点意思,值得咂摸咂摸。
照常理来说,这种级别的碰瓷儿,不死也得残废。
可极氪X愣是凭着一身“金钟罩铁布衫”,把人给护住了。
这“金钟罩铁布衫”说白了,就是车架子够硬,用了不少高强度的钢材,还有各种保命气囊之类的。
官方宣传更是直接来了个“公路堡垒”的诨号。
这事儿一出,网上直接炸锅了。
有人站台,说这才是真·安全,以后买车就盯紧极氪了。
也有人泼冷水,说这肯定是厂家自导自演,事故车指不定做了啥手脚。
说实话,咱们撇开情绪,这事儿背后,还真有几分门道值得玩味。
一方面,这几年,国产车在安全系数上确实鸟枪换炮了。
搁以前,一提到安全,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沃尔沃、奔驰这些欧陆老牌车厂。
但现在,像极氪这样的新晋势力,也开始在安全上卯足了劲儿。
他们是怎么盘活这局面的呢?
一来,是科技迭代。
现在造车用的料、手艺,都比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二来,是门槛抬高。
过去,国产车的安全标准相对宽松,但现在,为了跟国际接轨,也开始抄起更严苛的家伙。
就拿极氪X来说,它梭了73%的热成型钢,这种材料硬度高,能更好地给车里的人提供保护。
它还拿下了欧洲E-NCAP和澳洲ANCAP的五星安全认证,这些牌子可不是随便就能糊弄到手的。
但另一方面,咱们也不能全听厂商的吹嘘。
毕竟,这年头,营销套路层出不穷,有些厂家为了跑量,啥瞎话都敢往外秃噜。
与普遍认知相悖的是,汽车安全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它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车身骨架、安全气囊、主动安全配置等等。
而且,汽车安全也不能只看实验室里的撞击测试,更要看真刀真枪的路面表现。
就像这次事故,极氪X的表现确实亮眼。
但咱们也得承认,这仅仅是个案,不能以偏概全。
而且,事故的起因、车辆的实际情况等等,都会左右最终的走向。
更往深了说,安全这玩意儿,说到底也是一个“相对值”。
再安全的车,也架不住人为作妖。
开车不系安全带、酒精考验、飙车等等,这些才是潜伏的安全炸弹。
所以,咱们在围观汽车安全性能的同时,更要约束自己的驾驶行为。
安全驾驶,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任。
当我们一股脑地把矛头指向“车企公关”的时候,是否忽略了消费者对安全感的渴求?
毕竟,谁也不愿意开着一辆“纸糊车”上路晃悠。
如今,不少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都会把安全摆在首位。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是对家人的健康负责。
在这种风向下,车企自然会加大在安全层面的投入,以迎合消费者的偏好。
话又说回来,这次极氪X的事故,也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安全,才是王道。
与其砸钱搞噱头,不如老老实实地把安全性能搞上去。
说到底,消费者心里有数,谁家的车靠谱,谁家的车掉链子,他们心里明镜儿似的。
这场事故后,欧洲老牌车企集体噤声,这事儿也挺有嚼头。
或许,他们是真的被极氪X的安全系数给震慑住了,或许,他们还在暗中观察,寻思着怎么应对。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事故都给国产车企送来了一个机遇:只要把产品打磨好,就有机会打破洋品牌的垄断,抢占市场份额。
最后,我想说的是,汽车安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跃迁,人们对安全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车企只有不断求变,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才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那场触目惊心的事故,与其说是极氪X的“安全宣言”,不如说是对所有车企的一次“安全摸底”。
而这场摸底考试的成绩,最终将由市场来评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