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3 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席话在汽车圈掀起轩然大波:"汽车行业出了个恒大,为增长而增长,这是本末倒置。" 这位执掌长城 28 年的掌门人,再次以 "行业清醒者" 姿态撕开乱象 —— 当同行在价格战中杀红了眼,长城却凭借稳健经营在港股逆势飘红,用数据诠释什么叫 "慢即是快"。
行业乱象:恒大式增长正在摧毁汽车业根基
魏建军口中的 "恒大式增长" 绝非危言耸听。2024 年哪吒汽车每卖一台车亏损 4 万元,迪思公关等供应链企业集体起诉追债,这种 "卖一台亏一台" 的模式与当年恒大造车如出一辙。更触目惊心的是,2024 年中国 18 家上市车企总利润仅 488 亿元,不足丰田一家的 40%,行业陷入 "规模越大、亏损越重" 的怪圈。
价格战的后遗症正在显现:2024 年超 200 款车型卷入降价潮,单车平均降幅 9.2%,某新能源品牌每辆车亏损近 4 万元。为压缩成本,部分车企偷偷更换廉价钢材、减少隔音材料,甚至出现 "零公里二手车" 的销量魔术。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仅让消费者踩坑,更让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陷入 "低价低质" 的恶性循环 ——2025 年一季度出口均价同比下降 17%,投诉量却激增 42%。
长城定力:在资本狂欢中守住制造业底线
当行业沉迷于 "规模神话",长城却反其道而行之。2024 年长城汽车净利润同比暴增 80.76%,单车净利润位居中国本土车企第一,其秘诀在于 "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2025 年一季度虽因产品换代和直营投入导致利润下滑,但资产负债率始终控制在 60% 以下,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为正,这种财务健康度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1. 拒绝价格战,用技术实力说话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4 月仅有 14 款车型降价,价格战明显降温。长城抓住机遇,将资源投入核心技术:氢能领域建成 "制 - 储 - 运 - 加 - 应用" 全产业链,自主研发的氢柠技术实现六大核心部件 100% 国产化;混动领域 Hi4 电四驱技术打破四驱高价定律,让用户以两驱价格享受四驱性能。这种 "技术升维" 策略,使长城在智能驾驶、氢能等赛道建立起难以复制的壁垒。
2. 直营体系重构用户关系
面对新势力的渠道冲击,长城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探索出 "直营 + 经销商" 双渠道模式。魏牌通过直营体系实现 "9 小时极速提车",并在青藏线、川藏线设立 30 个护航驿站,构建覆盖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络。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使魏牌 2025 年前四月销量同比增长 28.94%,成为长城旗下增速最快的品牌。
3. 氢能战略剑指全球前三
在新能源赛道,长城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其氢能布局已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 全国首个百台级氢能环卫车项目落地保定,计划 2026 年推广至 1000 辆。这种前瞻性布局得到专家认可: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评价,长城氢能战略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 "火车头"。
对比突围:当比亚迪拼销量、吉利搞整合,长城在做什么?
比亚迪:2025 年一季度销量破百万,但 "规模优先" 策略导致单车净利润不足万元。
吉利:通过极氪与领克整合实现利润暴增,但过度依赖会计政策调整引发质疑。
长城:在别人追逐短期利润时,它在氢能领域投入超百亿,在智能驾驶领域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超 7%。这种 "反周期" 布局,使其在 2025 年环塔拉力赛中,以十辆原厂量产赛车包揽新能源组冠亚军,用实战验证技术实力。
消费者的选择:品质信任与智能化期待并存
2024 年卡思调查显示,长城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位居国产品牌第二,在规范性、人性化服务等维度表现突出。但消费者也期待更多改变:智能化配置被吐槽 "不够激进",燃油经济性仍有提升空间。对此,长城正加速补位 —— 魏牌蓝山焕新版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本月底将推送 "车位到车位" 端到端智驾功能,试图在智能驾驶领域扳回一局。
中国需要更多 "魏建军"
当行业沉迷于资本游戏,魏建军的发声犹如一声警钟:汽车业的本质是制造业,而非金融投机。长城用 28 年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技术沉淀、用户口碑和战略定力。在国家发改委重拳整治 "内卷式竞争" 的当下,长城的路径或许能为行业提供另一种可能 —— 不拼价格拼价值,不追风口追技术,这才是中国汽车走向全球的正确姿势。
你认为长城的稳健策略能在新能源时代胜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