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汽车品牌的命运时常如同冷热交错的浴缸,一边是国内市场的低温刺骨,另一边却可能在海外掀起滚烫的热浪。例如上汽名爵(MG),在中国和海外市场的表现,简直堪称现实版《冰与火之歌》。国内销量持续低迷,往日“吊打宝马、干翻思域”的豪情,如今只剩几丝烟云。MG5销量从月均近八千辆跌至五千出头,MG6更是跌入百辆以下的寂寞深渊。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些车型就只能存于博物馆的玻璃柜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出海的MG却在中东、东南亚和欧洲高歌猛进。中东市场7万辆年销量,阿联酋畅销TOP4,欧盟市场即便面临高关税,也能逆势增长18.6%。连特斯拉都吃了一个MG样式的大跟头,同比下滑三成有余。MG HS二手燃油车闯入英国畅销榜单,新能源车甚至二十天不到就能转手,比行业平均周期快了一大截。
乍一听,MG似乎找到了中国品牌的出路:以性价比横扫全球。但“高性价比”绝非无坚不摧的金刚铠甲,反而像一把双刃剑。在中国市场,大家早把“极致性价比→低毛利→拼命压成本→产品质量下滑→用户吐槽爆表→渠道崩盘→最后依旧降价救市”的劣币循环玩成了传统艺能。这一幕,也在MG海外市场精彩上演:汽车媒体What Car的大样本调研显示,MG的可靠性评分在英国家用品牌中垫底,Trustpilot惊现400条差评,用户集体打一分。不仅收音机频繁罢工,发动机两年就要大修,维修周期两月起步,车主甚至调侃“买辆MG,送你冥想疗程”。
经销商同样苦不堪言。MG嫌弃小型门店与品牌形象不匹配,对忠心耿耿的老经销商翻脸无情。在销量爬坡后,强行收回特许经营权,人情味甚至不如一台自动售货机。老牌经销商Summit Garage八十年基业,最后也以服务部压力、利润稀薄、零售萎缩为由毅然退网。留下的,要么摆烂拖日子,要么转嫁成本做苦力。直接结果就是二手车残值低于同价对手,一辆MG4三年贬值至四成出头,比亚迪和雷诺都能笑纳百分之五十。
更大的灾难则在路上。欧洲市场天花板越压越低,传统燃油车面临淘汰,MG新能源产品力又捉襟见肘。全面电动化大潮下,MG2025年上半年纯电车型销量暴跌五成,仅占总销量的14%。欧盟更计划2030年强制企业和租赁业务只能采购纯电车,MG赖以增长的低利润车队和批量销量恐被一笔勾销。即使现在还能靠燃油车撑门面,将来不“断粮”也会饿得半死。
印度市场同样悬河对岸,难以安然。MG在印度布局八款车型,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高端市场奔驰宝马分蛋糕,主流市场玛鲁蒂、塔塔、现代拼命厮杀,MG燃油车销量以个位数流泪搞气氛。新能源虽然在榜单露了脸,可基础设施薄弱、政策扶持有限,政府更专注监管拿捏外资。更难的是,为了合规,MG主动稀释股份与JSW合作,还面临本地化生产压力、知识产权和金融操盘的新型风险,随时可能大股东洗牌,前景扑朔。
东南亚并没给MG太多安慰。泰国市场份额提升乏力,本地化零件要求和产业链嫁接层层加码。消费金融收紧,汽车消费遇冷,哪吒、MG等中国品牌在泰同样成了备件短缺和售后服务的重灾区,投诉一波接一波,行业信任危机让品牌搭上顺风车回不了家。
困局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竞争力过弱。上汽将研发重点投入智己,MG落到研发资金配比的边角位置。主力车型三年不换代、辅助驾驶技术刚及格,核心动力平台依旧落后。结果是销量不佳→现金流吃紧→募资排队→研发更缺钱→市场份额继续萎缩→渠道不断收缩形成螺旋地狱——最后,只剩一地鸡毛和一脸尴尬。
天下乱成这样,MG若想翻身,光靠打价格战就是“君子误国”。真正的破局之道唯有一条:回归技术立身、创新为本,重构产品核心竞争力。不然,所有海外市场的短暂春光,都终将抵不住长夜漫漫。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