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换高管,姜海荣亮相新品发布,智能化转型引关注

最近,深蓝汽车的人事调整在网上闹得挺热闹。一张工牌照片把新总裁姜海荣推上了风口浪尖,结果没多久,这位大佬就出现在新品发布会上了,跟升任董事长的邓承浩站到了一起。邓承浩一句“我带‘电’,他带‘智’”,说得既接地气又意味深长。我琢磨着,这背后其实是个大文章,既是深蓝汽车自己关键节点的转身,也反映着中国传统车企们在智能化大潮下的阵痛和求变。

先想一个问题,企业转型,到底是靠技术,还是靠市场?不少老牌车企总想着技术碾压,觉得自己只要把产品造好、参数堆满、配置顶上天,消费者自然会买账。可现实往往是,做得一手好菜,没人知道去哪吃——会做不会卖。而现在智能车、新能源大浪淘沙,你技术再牛,没故事、没传播、没人记住,最后还是白搭。你看深蓝这波操作,明明销量在涨,技术也在线,但外面聊起智能新能源,总感觉绕不开比亚迪和华为,深蓝的名字老是差那么点火候。

这个短板其实挺鲜明的。邓承浩本人也不遮掩,人家自己说“市场营销是我短板”,这就很实在了。说穿了,就是中国工程师思维,做东西下死功夫,讲故事不太灵光,情感连接、用户运营这块不熟练。说来也是命,偏偏现在汽车不像以前了,过去大家追着“发动机2.0T还是1.5T”、“百公里加速几秒”,现在一大堆消费者就认“智能化”、“高级辅助驾驶”、“你家能不能和手机联动”、“APP用得爽不爽”,还有就是品牌有没有调性,愿不愿意给朋友家人安利。这种风向一变,以前那套就不好使了。

所以姜海荣能来,深蓝汽车算下了狠心。这人啥来头?ICT行业老炮,早年在华为,后来在荣耀混得风生水起。说白了,这种履历就是“爆款制造机”——不光做技术,还懂得把技术变成产品故事,比如“一秒一亿像素”,把专业的技术说成一听就明白的场景。普通用户本来就不懂什么“算力200TOPS”,但要是说“遇到大货车变道,咱这车自己闪开了”,那印象不就立住了吗?这事儿其实不难,但做得好的人很少,姜海荣算其中一个。

我觉得特别值得琢磨的是,深蓝这次不是找个讲故事的代言人来糊弄,而是直接让姜海荣参与企业核心治理。这就不一样了。表面上看是职位分配,实际上是整个决策结构的重塑——一个盯技术、一个抓市场,分工明确,还得办公室挨着,交流顺畅。在这行业,合伙人之间信息不对称老出问题,有时候光是开会就磨洋工、啥事敲不下来。两个人合得来,能碰撞出火花,这才是最大基本盘。

再说说行业大势,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两年搞智能新能源的高管,有多少是手机圈、ICT圈儿过去的。理想、极氪、零跑哪个不抢这个方向?你说汽车和手机,本来八竿子打不着,但现在都是要讲“智能终端”,都姓“软硬结合”。手机那个节奏快、打法活,用户运营、数据闭环玩得溜,到了车企就像打了辅助BUFF。为啥?一句话,汽车不再只是移动工具,它变成了“升级的大号手机”,得跟上用户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再问个问题,光有手机打法,传统车企就能原地起飞吗?未必。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车企的体系惯性大、反应慢,原来的生产和营销链条太复杂。你看深蓝这波操作,其实等于借脑换血,从原来的“工厂—4S店—终端销售”,变成“超级工厂—数字营销—用户社群—直营体验”。姜海荣上来第一天,开N个会,从早到晚马不停蹄,见完团队见高管,接着又连夜开媒体会,第三天立马对接供应商。这要是搁在体制内的车企,新官上任还不先喝两杯庆功?现在行情变了,必须动起来,说干就干。

再回头想想,“新能源汽车淘汰赛”这个词,不是开玩笑的。这玩意淘汰的不是车技,而是更新速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哪个车企适应慢了,一年就能被彻底甩开。一边是蔚来、小鹏那样的新势力天天大新闻、新技术,另一边是比亚迪卖车跟印钱似的,还有传统油改电的头部品牌在追。如果你只顾低头造车,可不行。市场考验的是整合资源、讲清楚自己的技术卖点,还要拉住用户“二次购买、三次转介绍”,这方面传统车企是先天短板。

你看,深蓝在这场新能源大考上,一直是“技术背书型选手”,从平台到三电再到驾控,硬实力挺稳。但说实话,路人画像还是没立起来,谈到智能电动开创者,很多人首先想到还是“华为加安搭的问界”、“比亚迪三电”,甚至极氪、理想。深蓝的技术没有讲透,更没有和普通用户挂钩。技术堆参数,消费者听不懂,媒体帮着吹还行,但品牌没温度,没辨识度。这点,华为当年也走过弯路,后来怎么破的?无非就是把“遥不可及的技术”变成“触手可及的场景”和“人人能复述的故事”。姜海荣这套,深蓝明显是奔着复制去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担心,“营销干到头了,会不会变成虚假宣传、技术只是配角?” 这确实是个行业风险点。其实“营销包装易,技术突破难”这话永不过时。但问题在于,没有好的营销,你技术再硬核,也会淹没在人声鼎沸里。深蓝新管理层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技术为本,营销为势”,哪边都不放松。技术作为底牌和护城河,营销作为桥和放大器,两手都得抓。姜海荣又有研发底子,又能带团队玩转传播,怎么看都是平衡点上的好人选。

还有个事特别值得拿出来聊。新能源赛道有人主打情怀,把自己包装成“理想主义创业者”,有人主打用户极致体验,服务拉满。深蓝其实是“技术工程师+科技产品经理”双管齐下,未来能不能市场弯道超车,看的是能不能把“懂产品的技术咖”和“会找用户共鸣的品牌操盘手”绑一块上山打狼。

动力有了还得看团队。别小看新管理团队的磨合期,这场“CEO升格董事长”加“CMO跨界主抓市场”,其实风险也不小。最核心一点,两个人得能说到一块,分歧不闷着,思路打开,遇重大决策眼疾手快,不犹豫、不拉扯。否则一个拼命新产品,一个天天想揽流量,脑子和手脚脱节,业务越做越两张皮,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深蓝这次,两人“办公室挨着阳台共用”,确实是把协同摆明面上了,有点意思。

全球化这一块,也明显是为未来布局。现在国内卷到头,海外市场成了新能源第二战场。邓承浩想搞到70多个国家甚至150个。姜海荣在荣耀干过全球市场,应该知道怎么本土化打法,不只是嗓门大、广告多,一定得接地气,知道老外的通病和喜好。这个考验团队的落地能力,绝不是拍脑门就能成。

深蓝汽车换高管,姜海荣亮相新品发布,智能化转型引关注-有驾
深蓝汽车换高管,姜海荣亮相新品发布,智能化转型引关注-有驾
深蓝汽车换高管,姜海荣亮相新品发布,智能化转型引关注-有驾
深蓝汽车换高管,姜海荣亮相新品发布,智能化转型引关注-有驾
深蓝汽车换高管,姜海荣亮相新品发布,智能化转型引关注-有驾

到头来要问一句,“智电双雄”就一定能破局吗? 说实话,现在新能源赛道一天一个样,不能指望换个高管、立个新形象市场就能听话买单。企业最后拼的,除了技术、营销和团队,更多在于怎样理解市场的本质变化,经得起时间检验。现阶段,深蓝做的一切是“开放互补、拥抱用户、跑步试错”,很有必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中国新能源市场,有太多前车之鉴 “高举高打,转身慢、烧钱快,一失手就是满盘皆输”。逼着企业变得更谦虚、更小步快跑,也更接地气。

归根结底,企业转型“造好车”和“卖好车”一样重要,“技术党”和“市场派”互相补台,互不抢戏,比单打独斗更能闯关突围。谁能把“卖点做成记忆点”、把“数据转成故事”、把“技术护城河变成口碑复购”,谁就能笑到最后。你想想,现在大家都在说“做手机思维的汽车”,下一个中国特斯拉,或许真的会在这批跨界双雄里冒出来。

所以我觉得,深蓝这波换将,是汽车行业大棋局里的一步妙手,值得各家车企参考,但想要跑赢淘汰赛,仅靠这步还远远不够。只有把“技术+传播+用户”这根三股绳搓紧了,谁都不松手,才有机会“闯关成名”。换句话说,人事调整只是一个开始,答案都在未来的市场里等着他们交卷。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