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哪吒汽车,如今却陷入了连环危机。拖欠税款、供应商讨债、CEO远走海外,种种负面消息接踵而至,让这个曾经的“销冠”彻底跌入深渊。
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正在加速,哪吒汽车的困局不仅是自身经营问题,还折射了整个行业的残酷生态。曾经的明星,如今沦为危机主角,这到底是宿命,还是人为?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哪吒汽车的滑铁卢之路,看清背后的真相。
一、哪吒汽车的“滑铁卢”:从明星到泥潭的全过程
哪吒汽车的崩盘并非一夜之间,而是问题层层叠加的结果。回溯到2024年五一假期,哪吒汽车的APP大面积断网,车主们连车辆远程操控功能都无法使用。
更滑稽的是,有媒体爆料称这一问题竟是因为哪吒汽车欠了流量费!虽然官方辟谣称是系统故障,但市场已经嗅到了一股“财务紧张”的味道。
而早在2023年,哪吒的债务问题就已浮出水面。东风科技因货款问题提起诉讼,涉及金额高达1273万元;福石控股旗下子公司也因合同纠纷索赔5355万元。
更令人咋舌的是,供应商和经销商甚至直接讨债堵门,场面一度堪比“宫斗剧”。
今年4月,浙江税务局曝光哪吒汽车拖欠税款215万元,随后上海禹形广告公司申请对其进行破产审查。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哪吒汽车的资金链问题彻底爆发。
如今,这个曾经的“销冠”已然站在了破产的边缘。
二、步子迈得太大,哪吒汽车“扯着了蛋”
哪吒汽车的困局,说到底是自己“摔的跤”。从2021年至2023年,哪吒汽车疯狂扩张,规划了桐乡、南宁、宜春三家工厂,总产能超过50万台。
然而,2023年全年销量却仅有不到7万台,这种供需严重失衡直接拖垮了资金链。
更重要的是,哪吒汽车的产品定位一直被质疑。它靠低端车型价格战曾摘得新势力销冠,但这样的策略显然难以持续。
当补贴政策退坡、市场竞争加剧,哪吒汽车的劣势也暴露无遗。消费者对它的品牌信任不足,产品竞争力又不够强,陷入了“低端卖不动,高端做不了”的尴尬局面。
再加上高层动荡,哪吒汽车雪上加霜。创始人方运舟的股权被冻结,曾经的CEO张勇更是远走英国,传言是为了融资,但这无疑加剧了外界对哪吒汽车前景的担忧。
三、新能源淘汰赛:谁能活到最后?
哪吒汽车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新能源市场的一个缩影。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将超过3500万台,但市场需求远未达到这个规模。供需失衡之下,淘汰赛的残酷性逐渐显露。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早在2024年就预测,70%的品牌将难以存活到2025年。如今,这一“预言”正在逐步实现。
那些有技术、有品牌、有靠山的车企才能从容应对,比如比亚迪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产能,特斯拉依靠品牌光环,以及深蓝、埃安等背靠传统车企的品牌,都暂时没有后顾之忧。
相比之下,哪吒汽车就显得格外无力。既没有比亚迪那样的技术优势,也没有特斯拉的品牌号召力,更没有传统车企的资源支持,它在这场淘汰赛中,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四、销量才是硬道理:新能源车企的生存密码
无论是财务问题还是债务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销量问题。只有销量能解决一切矛盾。
比亚迪的销量持续攀升,无论市场怎么卷,它都能从容应对;特斯拉凭借品牌号召力稳稳占据市场份额;深蓝、埃安依托传统车企资源逐渐赢得消费者认可。
哪吒汽车的问题在于,它的销量高光时刻主要依赖低价策略,但低价的代价是利润微薄,难以支撑持续发展。而在补贴逐渐退出、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下,车企能否研发出核心竞争力产品,才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哪吒汽车的教训很明显:单靠价格战无法长久,只有提升产品品质、明确品牌定位,才有可能在这场大洗牌中活下来。
哪吒汽车的衰落,不仅是它自身战略失误的结果,也揭示了新能源市场的残酷生态。在这场淘汰赛中,谁能活到最后,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而哪吒汽车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或者说,下一个倒下的新势力会是谁?
这场大洗牌的答案,或许就在每个车企的选择中。
那么,你怎么看哪吒汽车的困局?它还有机会重回巅峰吗?
哪个新势力又将成为下一个“淘汰者”?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