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

这两天,车圈最热闹的事当然是上海车展了。

在雷总和小米 YU7 缺席本届上海车展后,鸿蒙智行无疑是这届车展的“流量担当”。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这次直接带来了“全家桶”级别的阵容: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八大车型全员到齐,主打一个“高规格集结”。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今天这篇文章,老狐带大家一次性看个够。

先说尊界 S800。上次广州车展看不着,这次确实能实打实看到的尊界 S800。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从去年亮相开始,这款百万级超豪华轿车的热度就没怎么降过。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现在尊界 S800 基本上成了来上海车展必打卡项目,现场围观一睹风采拍照的人真不少,老狐硬生生挤进去拍了几张实车图。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整车气场拉满,大气、稳重,一眼高级。光从外观来看,最贵一“界”,名副其实。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但还是不能靠近看,水晶和钻石内饰这部分,现场体验不到,有点可惜。

尊界 S800 定档 5 月底正式上市,期待一下悬念揭晓吧。

再来看看问界 M8。从预售开始就自带热搜体质,四天订单破五万,直接成为 2025 开年爆款。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问界 M8 定位是中大型 SUV,车长快 5 米 2 ,轴距也超过 3 米1 ,体型上已经和自家大哥 M9 不相上下了(车长短了 40mm,轴距短了 5mm)。确实是价格卡得很精准,刚好填补了 35-45 万这个细分市场。

外观延续华为家族的极简风,看着稳重又不失高级感。内饰也走的是简奢路线。对称设计加上星环中轴线,看起来特别规整舒服。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智能化配置也没少,鸿蒙OS 4.0、ADS 3.0 智驾系统安排上了。还能自动找车位,支持代客泊车,智能化体验可以说是拉满。

再来看看享界 S9 增程版,这款号称要用 30 万元的价格普惠新豪华的车,72 小时大定破 5200 台,三天卖出 BBA 半个月销量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自享界 S9 推出以来,市场上就一直不乏对于推出“增程版”的呼声;享界 S9 增程版的上市也称得上是顺应市场的声音了。

相比纯电版车型,增程版不仅在动力系统上做了调整,智驾传感器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的三个固态激光雷达和 3 个 4D 毫米波雷达帮助下,享界 S9 增程版获得了更强大的感知能力。

智能表现,据说已经能跟问界 M9 打个平手了。

当然还有神仙姐姐刘亦菲代言的智界双子星 S7 和 R7 也亮相了。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作为“车界刘亦菲”,智界 R7 和 S7 的设计非常时尚,造型现代又富有科技感。车身侧面流线型设计优雅,尾部掀背式设计提升了动感和运动气息。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就在上周的智界品牌之夜,智界 R7 焕新升级,推出了增程 Max 和增程 Ultra 版本。

25 万级的“六边形战士”不仅打消了续航焦虑,颜值能打也吸引了不少年轻车主的关注。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今年以来,问界 M9 和 M5 都进行了迭代升级,而问界 M7 则推出了全新配色。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此次车展,大家终于有机会一饱眼福,看到这些新变化。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比如,加价 6000 的问界 M5 零度白也能看到了,不愧是花钱的颜色,真的特别很好看,很有活力。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除了已有的四界,4 月中旬华为正式官宣了第五“界”:尚界。

这次车展上,余承东亲自站台,直言“销量会大爆,要上汽准备好足够产能”。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尚界是华为与上汽集团联合打造的新品牌,定位科技时尚,聚焦 20 万元以下市场,预计今年秋季首车上市。

首期投入 60 亿元、组建 5000 人团队、规划专属超级工厂,华为和上汽这次是真的下了重注。

放眼目前,鸿蒙智行的六款在售车型,几乎都在 20 万以上,虽然声量有,但销量增长始终有限。

上海车展,带你一次性看完鸿蒙智行所有新车-有驾

而尚界的到来,正是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杀进更大的市场池子。

对上汽来说更是关键:去年刚刚丢了国内销量冠军的位置,合资板块也在下滑,这一仗不但得打,还必须赢。

看完今年的上海车展,老狐忽然有点感慨。从 1985 年首届展会到今天,中国汽车的主角早已换了模样。

谁能想到,如今各新能源客车展台,外国工程师们或钻车底或俯身研究中国车;而我们这些老观众,也早已从“看外国豪车拍照”进化到“聊感知算法、AI智驾”。

说到底,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汽车用了几十年时间,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中国汽车报及其他网络截图

编辑:不吃麦芽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