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车库的灯还没彻底亮透时,一份公示已在行业里搅起漩涡。35.8%的股份转手,名字从New Territory对调到一汽股份,一场涉及智驾赛道的股权腾挪,将两个玩家捆在了一艘更大的船上。有人拿着股权清单扫来扫去,有人翻着慕尼黑街头的消息,在屏幕前琢磨:大国企和技术创业公司,会被捆得多紧,能把对方带去哪?
如果人生也能像车企上市那样,发个公告、收个通知、就能顺滑完成换挡,那倒真是一种优雅。但在现实操作中,每则新闻背后总埋着一堆“所以呢?这对我们有啥用?”的小问号。如果让你作为卓驭高管,某个清晨刚看到一汽要当自己最大股东的消息,你会怎么想?是松了口气——终于找到了大树?还是觉得裤腰带又勒紧了一点,天凉了,得抱团取暖?
回头看这场一汽入股卓驭科技的“官宣”,与其说是行业的必然动作,不如说是对目前国内智能驾驶竞争格局的一次冷静“排兵布阵”。没有大红大紫,没有浴火重生,有的只是黑色幽默里的标准桥段:生于乱世,先活下来,余下再讨论理想。
资本和技术的纠缠,从来不只是市场烟火气里的味道,更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在落地时的厚重分量。一汽、红旗、大疆、比亚迪…每个响亮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串极度复杂的利益交叉与择路心思。监管总局的公示文件是最朴实的“案卷证据”,明码标价,数字精准,比某些刑侦现场还要直观。这是一场辅助驾驶供应链的“价格战”,入股、控股、绑定、独立性、定向研发已卷到每个交易环节。
卓驭原本出身大疆,如今被各方资本轮番调试。比亚迪创芯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谁先看中谁?谁是绞肉机、谁是被绞肉?一汽入场后,卓驭从“独立创业者”变身“战略合伙人”,供应商角色骤变,和客户间的“安全距离”也变成了“抱团过冬”。
在行业冷静逻辑里,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小买卖。一汽集团锁定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少了外溢风险,多了科研数据。当所有车企都在拼装“城市NoA”方案的时候,头部大玩家拼的是资金、算力池、数据集。供应商如果找不到大客户,很快就会被价格战拖成无声的路边残骸。卓驭于是抓牢一汽的外套,避免沦落为十万元车型“谁更便宜谁胜出”的流血场。车企是爸爸,供应商是大孩子,大家都很懂事,不闹也不撒娇。
但所有绑定合作的好处都有副作用。背靠国家队的同时,卓驭还要面对自己原有客户——大众、五菱、奇瑞甚至外资车企。如果资本关系太近,产品势必被“红旗化”,外部拓展空间被无声收缩。每一个战略选择都像侦查现场的底线,你深知不能踩,但风雨中总有些泥点溅上来。
与国内厮杀对应,卓驭又在欧洲上马新剧本。慕尼黑成了中国智驾企业的新名利场,在没有雾霾的德国街头,技术模型第一次遇到“红绿灯不爱讲规矩、有轨电车掺和无限速高速”的土著场景。好似刑侦剧里跨国办案,本土化难题一大堆。欧洲客户报价厚道,但要求也厚脸皮:长期验证、数据闭环、流程完备,最后愿意听数据说话,不看嘴皮子。
本地化挑战,像对比中欧市场的两种“生活习惯”: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嗷嗷叫,上街全是卷王的城市NoA;欧洲燃油车雄踞主流,法规死板,高速NoA踩在合法边缘。卓驭的工程师翻遍模型,只为让端到端架构适应本地,感知在后排出力,规控大模型哼哼唧唧,到了德国街头,小区左转变成了技术人的午夜噩梦。BEV特征可视化成了诊断工具,仿佛法医解剖失误案例,一步没到位,就是一地鸡毛。
技术架构的演进听得很热闹:“1.5段式、端到端、模型微调”,其实就是能否让感知模型跨硬件平台,让底层算法在不同数据集里不掉链子。但技术终究是“卷中卷”,底层若见不到细粒度特征,就是再多高大上的架构也只能成为毕业设计,不够“案发现场的铁证”。卓驭于是憧憬更极致的“一段式”,想赶上线,想把追求极致性能和全球化差异化都塞进代码里。
大家嘴上都说欧洲市场“利润高、客户稳”,可当中国客户把智驾搞到十万元级别时,欧洲那点“高价”更像生存空间的喘息。中国供应商只能拿欧洲做练兵场,数据闭环、算法架构、本地化…每个目标就像狂飙中的悬崖,不知道哪天变风景,哪天变坑。
写到这里,不免自嘲一句:行业分析师和法医一样,永远在案发后的信息碎片里拼出逻辑。证据够不够、推理对不对、结果能不能用,还得等下一个案例推翻。
卓驭的动作,是车企、大厂、创业公司三方博弈下的“小聪明”。一汽绑定,是自保也是战略控盘;欧洲拓展,是技术力也是市场赌注。中国供应商终归不只想成为“大牌车企的外包队”,更渴望在技术上挣出第二条路。可市场的剧本,总喜欢悄悄改台词。
如果这一轮能在技术、资本、本地化三条线都骑稳,也许卓驭能在全球智能驾驶供应链里留下一根牢固的标杆。如果不能,最坏的情况也无非是再掉队一轮,等下次风向转换。
你说,在这种策略变局里,“战略绑定”是护身符还是紧箍咒?欧洲扩张,又会是下一个“留洋风”还是“降维打击”?也许,留点证据,等以后行业有案可查的时候,我们再来重写后记。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