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4S店换个机油,结果差点没走出来。
宝马X1,跑了4万公里。预约的免费保养,结果车一架起来,师傅就把我喊过去,指着发动机下面说,你看,机脚胶烂了,漏油了,得换,两千。
我当时心里一咯噔。这什么情况?我就来趁着保养顺便看看车的,没想到被给画了个大饼。你说这要换,不换会出大事吗?我脑子飞快转:不换会不会引发更严重的机械问题?路上跑跑会不会突然趴窝?其实还真有点担心,因为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前车朋友说,他换机脚胶花了三千多,那车可能是特殊情况,但我觉得这个价格区间也是公开透明的。
我这还在思考,师傅又指了指旁边的冷却液瓶:都成奶白色了,也得换,八升,两千三。我心想,怎么都成白色了?难不成是中了变色魔法?我心里偷偷告诉自己,也许这车型的冷却液都是这个色吧,估计没啥大事。
我就问他:大哥,这些东西不换,影响我开回家吗?路上会趴窝吗?他笑笑说:倒不会,只是有点隐患。我点点头,心想:隐患?那就隐着点,谁都不喜欢冒险。
说完我心里又琢磨:下一次,这次算了,下次必须自己带材料去,免得被宰一刀。
(这段先按下不表)
到了结账时,竟然只收了600多,呵呵,这算是哪门子免费保养?我有点尴尬地笑,心里其实还挺觉得被骗的。毕竟,之前说好的免费服务,变成了隐性消费。
之后我就去上网查了查,这种保养项目是不是普遍存在。意外发现,很多4万公里左右的X1都出现相似的问题。比如机脚胶、冷却液问题,是个通病。我查到一些论坛,百分之八十的X1车主都经历过这样类似的套路。这让我怀疑:这是不是厂商设计的一种黑科技——保终身隐患,非要等到保修期一过,就开始拼命维修?
你说,这样的套路合不合理?我觉得更像是厂家设计好的保险杠,智能避开免费保养,套上你必须花钱的陷阱。
再说回来,供应链这块也挺有意思。我认识个供应链的小哥,他说:其实像这种密封件烂得快,跟用的材料有关。有些零件用料太差,成本缩到极致,就算心里同情客户,也没办法。我心想:那换个名字叫成本优先,是不是也是套路之一?
我还好奇,其他车友的真实经历是不是也差不多?随手问了一下朋友:你那车,4万公里左右,有没有哪个隐形项目开始掉坑?结果他笑了:检查冷却液,差不多都变奶白色,有的还漏水,真是无语。这让我也觉得,私底下,大家都像韭菜一样被养在圈里,时间一到就要割。
(这段先不提)
但是这个问题我又开始想:是不是我太敏感?毕竟,没细想过,汽车维修可能就是一个盯着价格和你讲多少我听多少的游戏?我一直觉得,买车就是要安心+省心,但有时候,这套路让人觉得,自己像个吃瓜群众,看着车开着,钱包不停瘪。
你知道吗?要我说,最无奈的还是,身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几乎每逢大保养,费用都会涨个不停。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说:这车,别看外表光鲜,里面零件其实都差不多,二手车就算了,拆开一看,都是有限保养套餐。我心想:是不是厂里设了个门槛,让我们花钱成了常态?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某次我跟一朋友讲起买车的事,他摇了摇头:其实我觉得,买车就得像养宠物一样,要懂得照料,要懂得牺牲一些‘利益’。我心想:这比喻倒挺贴切,要不是我从行业里摸爬滚打,可能还真被带偏了。
如此看来,自己是不是也走了不错的套路——从买车到维修,都得琢磨半天。有一次,我算了算百公里成本:油钱+保险+维修差不多能跑个七八块钱。听起来还挺正常,但问题在于,越到后期,维修的钱就越多,算起来就像是在养金库。
带着点嫌麻烦的心情,我也想问问你:你遇到过类似的套路吗?是不是每个车主都像我一样,被夹在中间变成了韭菜店中人?
这片韭菜园谁都割不完,除非我们学会识破这套把戏,但要做到彻底脱身,恐怕还早着呢。
原本只打算换个机油,结果突然觉得,这背后不知道牵扯出多少潜台词。你说,一辆车的套路难度怎么会这么高?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