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Q2营收182亿暴涨125%亏损收窄63%,美股涨5%后股价跳水

2025年8月19日,小鹏汽车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营收翻倍、亏损大幅收窄,市场一度高潮迭起,股价应声上涨。然而,仅仅是第三季度业绩指引低于预期,便让这短暂的狂欢戛然而止,股价瞬间跳水。这种过山车般的市场反应,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深陷“烧钱换增长”的结构性泥潭,小鹏的“喜”不过是这泥潭中偶尔泛起的泡沫,而“忧”才是其挥之不去的底色。
小鹏汽车(XPEV)股价走势图(2025-08-16 04:00)及成交量分析

小鹏Q2财报数据确实亮眼:总收入182.7亿元,同比暴增125.3%;汽车交付量突破10万辆,同比激增241.6%;毛利率提升至17.3%,汽车毛利率达14.3%,连续八个季度改善。何小鹏甚至豪言,技术平台升级“拉开了技术代差”。然而,这些数字背后,是第三季度保守的交付指引(11.3万至11.8万辆)和低于市场预期的营收预估(210.6亿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及预期”,它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小鹏在成本控制、市场策略,乃至特定车型销售上,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深层挑战。这种不确定性,让其短期盈利能力如同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第三季度业绩指引的疲软,绝非偶然。首先,小鹏对“技术代差”的执念,意味着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Q2研发开支高达22.1亿元,同比激增50.4%。这种投入,短期内根本无法转化为可观利润,更像是一场无底洞般的军备竞赛。其次,新能源车市的价格战已进入“刺刀见红”阶段。2024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9.2%,远超电池成本的下降幅度。小鹏若想维持销量增长,就必须继续牺牲单车利润,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再者,特定车型销售的挑战不容忽视。例如,新上市或改款车型(如MONA M03、2025款G6)的产能爬坡速度,似乎总是跟不上市场预期,导致交付延迟。小鹏G6此前就曾因激光雷达供应不足,导致交付周期长达17周,这暴露了其对特定供应商的过度依赖,以及内部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预判的严重脱节。

除了行业普遍的供应链顽疾,小鹏汽车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面临着其特有的“阿喀琉斯之踵”。其产能不足问题屡次上演,G6和X9车型都曾因供应链原因导致交付受阻,这并非简单的零部件短缺,而是其供应链协同、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预判上的系统性失衡。更令人咋舌的是,小鹏汽车曾被爆出钢材采购成本虚高,这不仅暗示其采购环节存在管理漏洞,甚至可能涉及内部腐败,直接导致成本难以有效压降。这简直是把投资人的钱当成了提款机。近期推行的“60天账期”新政,对小鹏汽车的现金流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其账面现金储备创历史新高,但考虑到其此前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高达233天,新政的落地将对其资金调拨能力构成严峻考验,可能进一步压缩其本已紧张的运营资金。这无疑是给一个还在输血的病人,又加了一剂猛药。

要真正告别“烧钱”时代,新能源车企必须进行一场刮骨疗毒般的自我变革。这要求企业彻底抛弃“组装者”的旧角色,蜕变为具备核心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的“科技公司”。比亚迪通过高比例自研核心零部件,实现了令人咋舌的降本增效;零跑汽车凭借全栈自研战略,也悄然实现了盈利。这才是正道。同时,车企必须与供应商构建真正的“生态共同体”,通过深度协作和共同研发,优化供应链效率,而非简单的甲方乙方关系。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例如拓展出行服务、电池租赁等增值业务,或通过技术输出实现利润增长,彻底摆脱单一依靠卖车盈利的困境。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残酷的马拉松。小鹏汽车Q2财报的“喜”与“忧”,如同行业转型期的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所有参与者共同的挑战。未来属于那些能够超越“规模换增长”思维、真正实现技术与商业平衡的企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终极目标,不应止于几个响彻世界的品牌,而在于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能够让所有参与者共享“饱饭”的生态系统。告别“烧钱”,才能真正走向“赚钱”,这需要企业、供应商乃至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才能迎来产业的真正成熟与繁荣。否则,那些还在“烧钱”讲故事的企业,最终只会成为资本狂欢后的炮灰,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