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各位老铁,先帮我算笔账。
假如说,花个几百万,送你到天边儿上飘个几分钟,看看地球那个蓝哇哇的弧,体验一把宇航员同款失重——就几分钟,然后duang一下掉回来。
这买卖,你干不干?
先别急着骂我疯了,广州那边,一家叫“中科宇航”的公司,已经把合同都给你拟好了。
他们前两天开了个发布会,灯光一打,PPT一亮,一个叫“力鸿”的玩意儿就这么戳在了所有人面前。
干啥的?
就是我开头说的那笔生意:太空旅游。
我看到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掐了自己一下。
这年头,魔幻的事儿是越来越多了。
前脚我们还在为油价涨了八毛钱而肉疼,后脚就有人告诉你,通往宇宙的观光电梯已经建好了,就等各位老板刷卡了。
这感觉,就像你正在胡同口吃着涮羊肉,突然旁边开进来一艘星际战舰,服务员还问你要不要加盘菜一样,不真实。
毕竟在咱们的印象里,“商业航天”这四个字,一直都带着点硅谷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主角要么是马斯克那种天天琢磨着怎么上火星的“钢铁侠”,要么是贝索斯那种把火箭造成奇特形状的电商巨头。
他们俩在那儿比着谁的“玩具”飞得高,谁的直播间人多,活脱脱一场亿万富翁的真人秀,我们在底下看看热闹,最多也就贡献点流量。
所以,当中科宇航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一身正气、像是从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直接走出来的“理工男”也下场说要搞太空旅游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们也要掺和这场“神仙打架”了?
这事儿,你要是这么想,就把它看浅了。
马斯克那套,是典型的“风投”玩法。
先用一个“殖民火星”的PPT把所有人的胃口吊起来,故事要多大有多大,然后拿着这个故事去圈钱、圈人、圈地。
他的猎鹰9号,炸了多少次?
人家不心疼,炸了再造,在一次次的失败里硬生生把技术给迭代出来了,顺便把发射成本干成了“白菜价”。
这是牛仔式的冒险,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可你再看中科宇航的路数,那叫一个稳。
他们不跟你讲情怀,上来直接拍数据:咱们这个“力鸿”飞行器,能飞30多次。
啥意思?
这就是在告诉你,我这玩意儿不是一次性烟花,是能反复使用的“太空巴士”。
只有这样,成本才能控制住,太空旅游才能从一个纯烧钱的梦想,变成一门可以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生意。
这背后藏着的东西,可比送几个富豪上天刺激多了。
你以为人家在第一层,搞旅游赚点小钱;其实人家早就在第五层,下着一盘大棋。
发布会上,除了这个专门拉客的“力鸿”,人家还顺手展示了一下真正的“肌肉”——“力箭”系列火箭。
好家伙,那才叫动真格的。
“力箭二号”今年就要给咱们的空间站送快递了,还有那个“力箭二号重型”和全回收的“力箭三号”,那压根就不是为旅游准备的,那是正儿八经的“国之重器”,未来要承担高密度发射任务的。
这下看明白了吧?
“力鸿”太空旅游,就是个“饵”,一个最能吸引眼球、最容易出圈的商业项目。
用它来打开市场,把“商业航天”这锅水烧热,让资本和人才都涌进来。
然后,用挣来的钱和积累的技术,去反哺后面那些真正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大家伙。
这操作,简直就是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表面上耍着一套花里胡哨的剑法给外人看,实际上内力早已炉火纯青,准备开宗立派了。
所以啊,别再傻乎乎地问“有这钱干点啥不好”了。
这压根就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这钱,转一圈,最终还是会流向那些更深邃的星辰大海。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最关心的还是那个最俗的问题:这票,到底多少钱?
什么时候我这等搬砖群众也能上去瞅一眼?
估计短期内是没戏,初期的价格,大概率是用来筛选客户的,而不是用来成交的。
但这事儿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我们谁能第一个坐上去。
而在于,它把一个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选项,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它就像一个坐标,告诉我们科技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几十年前,我们觉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好日子。
二十年前,谁敢想出门不带钱包,一部手机走天下?
今天,我们已经开始一本正经地讨论去太空旅行的商业模式了。
这世界,有时候真的比想象中变得更快。
也许我们这代人,终究是这趟星际列车的第一批乘客,或许只是在站台上鼓掌的观众。
但无论如何,车已经开动了。
那扇通往宇宙的大门,以前是虚掩着的,现在,算是被中科宇航这帮人,给“哐当”一脚踹开了。
至于门后面的风景到底怎么样,那就得靠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孩子们,亲自去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