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卷真的挺狠。十几万的价格,领克10EM-P居然敢上激光雷达,全系标配,感觉像15万买了个高级智能机器人,开车还能盯着路跑。前几天在4S店,一位销售跟我讲:这车雷达上的东西,成本翻翻,再降价上市,真挺拼。我心里嘀咕,这底气哪来的?
咱先不扯那些高大上的芯片,光看硬件,领克10EM-P和风云A9L就差得远了。风云A9L最高配还没有激光雷达,传感器基本是老三样,英伟达Thor芯片也差了不少。这硬件差距,直白说就是领克的车多了双火眼金睛,风云就像个近视眼。你问为什么激光雷达这么重要?这东西就像人眼的超清晰夜视仪,即便光线不好也能精准识别障碍物,配置了它,安全系数直接提一档。
动力上,风云A9L零百大概8秒左右(样本少,体感),领克10EM-P大约6秒,整整快了两秒,这差距挺明显。说白了,后者的三档DHT就像自动变速箱里多了几档跑鞋,跑起来更利索,最高还能跑到210公里/小时。这对日常用车来说或许有点多,但反映出技术含量,越快越说明动力系统调教和热管理还有高能电池匹配做得好。风云A9L的单挡DHT更像只能穿拖鞋走平路,不够灵活,也限制了极速,只有180公里/小时的天花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有个修理工朋友跟我说:领克这套电混系统,维修难度其实也挺高,不是简单换个油壶那么容易。这话听着有点吓人,但也说明高端技术背后的复杂度。毕竟,供应链里头这些核心零件,一旦出问题,维修成本和难度都上来了。风云A9L相对朴素些,算是偷了个懒,从供应链风险上可能更低。这就跟你买东西选品牌一样,便宜点但难保证长久靠谱,还是贵点但看着扎实,这取舍挺难。
领克10EM-P全系标配四驱,这点我特别喜欢。真正见过不少用户抱怨,有车主开风云A9L在雨天泥地里被卡住,一句我这四驱不稳透着无奈。四驱系统其实就是车子多了几个腿,能更灵活地撑起整辆车,尤其上坡、绕坑,这优势直接变成驾驶者的自信。供应链方面,四驱系统相当于给车装了双保险,增加了成本和研发难度,但体验差别立竿见影。你觉不觉得这些配置是花钱买敢用的底气?
说到产品竞争,前面我提的优势是不是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风云A9L也不是没优点,它价格稍微亲民点(估算区间是15-17万之间,样本有限),对于预算紧张又想尝试大型电混车的用户来说,也是个选择。配置虽然差,但保养和维修可能更简单,间接省钱。这里我得收下,说实话,前头讲那种卷的感觉,多多少少是从领克这边侧面感知的市场氛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一直没弄清风云A9L到底为什么在配置上这么保守,是供应链限制?还是品牌策略?没查到太多内幕,看来得再深入问问圈内朋友了。
客观来说,两款车对比,谁更卷其实还得看你怎么定义。领克10EM-P确实技术更前沿,配置更丰富,长时间拥有的成本可能稍高。但风云A9L的稳扎稳打也有它的铁粉群体。有人问我:既然差距这么大,为啥风云没直接升级硬件?我觉得供应链环节像做蛋糕,材料和工具限制了能做的层数和口味,强行加料不一定能保证成功,还可能变成翻车现场。
我之前算了个粗略的保值率,领克10EM-P第三年大概还能保剩55%-60%(估算,样本少),风云A9L稍低些,大概是50%-55%。保值率差距不算太大,说明市场还是认可领克的高配。不过这背后还有价格波动、二手市场供需的复杂因素,不是单纯硬件能决定的。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激光雷达真普及了,会不会以后车上的传感器多成小昆虫一样,一堆堆贴满车身?维修起来得多麻烦?!我其实挺嫌麻烦的,毕竟镜头脏了、雷达灰了都得处理。技术再先进,日常用起来麻烦了,也不香。
所以,这么看下来,能不能说领克10EM-P是卷王?感觉还真得打个问号。技术和配置上领先肯定没跑,但卷到底,是不是也得看谁更懂得怎么让用户用着舒服,不仅是硬件比拼?
想到这,我又开始好奇,下一波汽车行业卷会不会是服务、用车体验上的较量,而不只是硬件数字?毕竟,技术堆得再多,不合用户胃口,也难长久嘛。
说实话,我得再回头看看那台领克的激光雷达清洁系统怎么设计的,毕竟灰尘雨水那事儿,不解决,漂亮雷达也没用。你呢,一般怎么打理自己车的传感器?这个细节,挺生活,也挺有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