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慕尼黑车展谈命名争议:为何坚持用创始人名字是一种文化自信?

"如果改名,销量就能翻一倍。"这样的建议,何小鹏听了整整七年。当中国车企纷纷用英文名包装自己时,小鹏汽车却坚持用创始人的中文拼音命名。在慕尼黑车展上,何小鹏面对奔驰、保时捷等以创始人命名的德国品牌,终于有机会说出这句话:用自己名字做品牌,不是土气,而是底气。

何小鹏慕尼黑车展谈命名争议:为何坚持用创始人名字是一种文化自信?-有驾
image

德国车企命名传统 vs 中国品牌的"改名焦虑"

慕尼黑车展上,何小鹏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奔驰(Benz)、保时捷(Porsche)、奥迪(Audi)这些德国汽车巨头,清一色以创始人命名。但在中国,"小鹏"这个品牌名却常年被劝改名,理由是"不够洋气"。甚至有业内人士断言:只要改名,销量就能翻倍。

何小鹏慕尼黑车展谈命名争议:为何坚持用创始人名字是一种文化自信?-有驾
image

这种反差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牌逻辑。德国人视创始人之名为品质担保,中国人却长期陷入"洋名=高端"的认知陷阱。何小鹏的回应直指要害:"这首先是文化自信问题,其次是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偏见。"

"小鹏"命名的三重底气:信心、责任与全球化视野

第一重底气是信誉绑定。何小鹏明确表示,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产品上,"代表了一种信心,也代表了一种责任"。这与德国车企的命名哲学一脉相承——当企业家将个人声誉与品牌永久绑定,就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到底。

第二重底气是文化翻译。在海外市场,"Xpeng"的命名展现了中国智慧。"鹏"作为神话意象,在英语中发音友好且易于记忆。事实证明,这个看似"本土化"的名字,反而比生造的英文词更易被国际市场接受。

何小鹏慕尼黑车展谈命名争议:为何坚持用创始人名字是一种文化自信?-有驾
image

第三重底气是长期主义。对比某些品牌为迎合市场频繁更名的短视行为,小鹏的坚持本质上是对品牌价值的持续投资。何小鹏透露,随着品牌成长,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小鹏是个好名字"。这种认知转变,恰恰印证了长期主义的正确性。

破除"洋名迷信":中国品牌出海的命名范式

何小鹏慕尼黑车展谈命名争议:为何坚持用创始人名字是一种文化自信?-有驾

海尔(Haier)、大疆(DJI)的成功早已证明:拼音命名从不是全球化的障碍。问题不在于名字的形式,而在于品牌能否通过技术和服务建立真正的自信。

小鹏汽车此次在慕尼黑展出的全新P7、人形机器人等产品,正是用硬实力说话。何小鹏特别强调,P7完全按照欧标五星安全开发,甚至考虑加速登陆欧洲市场。这种底气,让"Xpeng"这个带着中国印记的名字,反而成为差异化优势。

从"何小鹏"到"Xpeng",一场关于名字的价值革命

何小鹏慕尼黑车展谈命名争议:为何坚持用创始人名字是一种文化自信?-有驾

当德国观众自然拼读出"Xpeng"时,这个中国名字已经完成了它的全球化蜕变。何小鹏在慕尼黑的发言,与其说是为自己正名,不如说是为中国品牌集体发声:真正的商业文明,是企业家敢以姓名立信,消费者愿为本土符号买单。

名字从来不是品牌的枷锁,而是价值观的宣言。当中国新能源车在技术上已实现反超,或许我们最该抛弃的,正是那种对"洋名"的盲目崇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