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2家工厂,裁员2万人!百万产能成泡沫,又一百年车企扛不住了?
首发|品牌官
作者|品牌官
还记得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当年的传奇吗?一夜之间崛起,把自己从“四无”起点带到百万产销量,成为行业标杆。可如今,这家缔造千万销量神话的百年车企,却一边关厂关人,一边被新能源浪潮拍得找不着北。两家工厂被干脆关闭,2万人要走人,百万产能说成为泡沫就成了泡沫。昔日的“技术日产”,也只能放下身段,来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救。
先回头看看东风日产如何崛起吧。2000年,东风置业和日产结缘时,两手空空,既无成熟车型,又缺钱、缺地盘。靠着“借船出海”的算盘:引进日产技术,拿台湾裕隆经验,利用襄阳和广州的工厂代工,一通操作猛如虎,居然第一年就能盈利,一举写下“风神奇迹”。之后三年,蓝鸟、阳光等车型连番出击,销量直接从三千多台飞到六万五,资产翻了几十倍。2003年,花都工厂落成,东风日产坐稳国内中档轿车头把交椅,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十年。可惜江山易改,操盘不易,风头一过去,合资车企各种摩擦随之而来,好在通过一份纲领,成功将利益拧成一股绳,业务飞速扩张,产销三百万台纪录轻松打破。
可是,时代变了。新能源来势汹汹,东风日产尴尬掉了牙。这个曾在行业里快马加鞭的巨头,却一步步陷入今天的困境。常州和武汉两大整车工厂,纷纷按下暂停键。前者原本肩负日产SUV逍客产线重任,后者寄望于Ariya电车和奇骏燃油。无奈市场不给面子,销量惨淡,产能利用率堪比旱地划船。与其浪费运营成本,不如及早断臂求生。于是,日产痛下杀手,工厂一关,人员转岗补偿到位,看起来体面,实则是无奈之举。
可工厂说停就停,那后果简直是连锁反应:经销商愁着卖不动,配件一等半个月,零部件供应商订单没了,工人失业回家。当地政府也要皱眉,GDP缺一块,税收减少不说,房贷负担更重。就问现在哪里还有日子好过的人?而日产要想活下去,还真不能再靠“温水煮青蛙”。这种主动削减产能自救的操作,本质是希望重塑效率,以断臂为代价换个活法。
对日产来说,这次改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全球减产至250万辆,裁员2万人,是痛是烈药,全看能否消灭内耗,提升核心工厂产能利用率。回头看日产的“Re:Nissan”计划,也不过是复制1999年戈恩版日产复兴的手法,狠砍过剩的根须,为新业务输血。更关键的是,日产压缩燃油平台,70%零部件整合,就是要聚焦拳头产品,加快新能源转型。这种“收缩派”打法,确实比“两头下注”或者“全面铺开”更有针对性。
而对中国市场,日产决心更显赤裸。未来三年要推10款新能源车,继续在华加码投资,中方合资逐渐主导产品与研发。像今年投产的N7,仅一个多月,交付量就破万。日产实际押注:不给中国市场“卖力”,哪还有全球话语权?所以别再期望靠“舶来品”捞金,反而是“中国方案”逆出口。本地化程度越深,出海胜算才更大。
有人说日产刀太快,收缩等于“等死”,其实错了。传统车厂动辄全球化布局,如今却活生生被打成各自为战。新能源不是马拉松,是百米冲刺。日产这种重压下的战略收缩,是把分散的五指攥成拳头,也许才是存活下去的唯一解法。
写在最后
转型之路必然疼痛,日产想用“断臂”换重生,把精力全押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本土化研发上。到底能否再创千万销量奇迹?还得等时间检验。也许历史会记住这样的抉择——辉煌已成往昔,蜕变才能活下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看好日产起死回生,还是觉得未来难以翻身?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