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五界外,余承东:三年后安排!

“鸿蒙智行五界之外,还有四界吗?”余承东回应:三年后会安排!

鸿蒙智行五界外,余承东:三年后安排!-有驾
鸿蒙智行五界外,余承东:三年后安排!-有驾
鸿蒙智行五界外,余承东:三年后安排!-有驾

华为进军汽车领域

好,我来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改写这段内容:

---

**1. 序言:**

其实,像“智选车”这种高端智能汽车项目,本来应该是央企国企的“主场”,比如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这些大厂,还有民企里的比亚迪,本来都应该跟华为合作才对。

不过,余承东当时就说过,一开始这些大厂肯定是看不起华为的。但后来他们会慢慢发现,事情的发展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到那时候,他们可能就追不上了。

2019年5月29日,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算是正式进军汽车领域了。

从2014年到2022年,华为和车BU(汽车业务单元)一直都在积极联系各大央企国企,邀请他们一起造车,但大部分都没答应。原因嘛,就是他们觉得“要灵魂”,不愿意跟华为合作。

2014年10月17日,华为终端CEO余承东就跟东风签了合作协议。

2017年和2019年,华为又跟北汽签了合同,还一起成立了“戴维森联合实验室”。

2019年到2021年期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和高管何利扬也分别跟长安、小康股份、北汽、广汽签了合作,一起做智能汽车。

不过,这段时间里,一汽、东风虽然跟华为有合作,但并没有实质性推进;比亚迪也只是选择了华为的零部件供应模式;而上汽的董事长在2021年6月提了个“灵魂论”,这其实代表了大多数央企国企的真实想法。

到了2021年到2022年,余承东亲自掌管了华为的汽车业务,他再次邀请还在华为“车BU桌上的”长安、北汽、广汽、赛力斯等企业,加入“智选车”的合作模式。

---

这样讲起来是不是更像平时聊天的感觉?如果你想要更简洁或者更详细的版本,也可以告诉我。

长安阿维塔坚持HI模式

好,我来用更口语化、轻松一点的方式改写这段内容,尽量让表达更自然、接地气:

---

长安阿维塔这回是铁了心要走华为的HI模式,坚决不选智选车模式。不过有意思的是,从2021年开始,长安和阿维塔就一直在华为车BU的“主桌”上坐得稳稳的,还成了引望公司10%的股东。

北汽这边也是同样选择HI模式,拒绝智选车。他们跟华为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到现在也没火起来。不过余承东一直给北汽留着“享界”这个品牌,为啥?因为北汽在华为车BU刚起步的时候帮过忙,要是北汽不跟华为合作,可能现在就跟广汽一样,躺在ICU里了。

广汽那边呢,2023年3月27号上午11点,董事会直接拒绝了华为的HI模式,也拒绝了埃安AH8项目。这一步棋,可以说是把广汽自己送进了ICU,根子都扎深了。

而赛力斯的张兴海,成了余承东推动智选车模式唯一一个外部合作伙伴。

接下来再说说鸿蒙智行这几个品牌的情况:

问界已经成功了,尊界也初步站稳了脚跟,至于智界和享界,估计要等到2026年才能看出个高低。

到了2023年底,余承东拉上了四个主机厂,成立了鸿蒙智行生态联盟。但当时只有赛力斯是真心实意跟华为一起干的,其他几个都是“表面合作”。

2021年4月6号,余承东代表华为,跟张兴海代表的小康股份签了合作协议,智选车项目正式启动。

到了2022年,赛力斯的AITO M5和M7卖了7.5万辆。可这时候,蔚小理、埃安、零跑这些品牌的销量都远远甩开了赛力斯,谁还会看得起余承东和张兴海这对“组合”?

---

这样改写之后,语气更像日常聊天,信息也更清晰易懂。需要我再调整风格或者补充细节也可以告诉我!

余承东智选车突围记

2023年,赛力斯问界卖了9.5万辆,这个销量在当时还是被蔚小理和埃安远远甩在后面。而理想汽车当年直接赚了117亿,这差距真是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今天想想,真有点羡慕嫉妒恨余承东,毕竟他现在是抢了别人的饭碗,还干得风生水起。

其实早在2023年9月之前,几乎所有的主机厂都不太看得起余承东和张兴海的这次合作造车。那时候大家可能觉得他们就是个“小角色”,搞不出什么大名堂。

但到了2022年到2023年,余承东和张兴海总算靠着赛力斯的两个“小三”——AITO M5和AITO M7,把“智选车”模式和鸿蒙智行这块招牌给立起来了。后来奇瑞、北汽、江淮这些大厂,不管是主动找余承东合作,还是余承东主动去拉他们,最后都慢慢加入了这个阵营。

2023年11月9日,鸿蒙智行生态联盟正式成立,奇瑞、北汽、江淮这三家国企也陆续被余承东拉进了这个圈子。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在联盟成立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车型上市销售。

奇瑞一开始只是试探性地参与了一下,用星纪元的平台造了一款叫“智界S7”的车。结果呢?奇瑞的两位高管中,一个被尹同跃开除了,另一个负责智驾部门的高管,直到2023年7月4日还公开说特斯拉FSD比华为ADS 2.0领先1.5到2年。而就在4月16日,余承东还在发布会上说华为ADS遥遥领先特斯拉FSD。这说明当时的智界项目和智界S7真的挺难的,压力很大。

这也导致了奇瑞那边的内部动荡,最后那位掌控智驾部门的高管,似乎从2025年5月开始就淡出了公众视野,看起来是“消失”了。

总之,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不容易,但余承东和张兴海硬是把这条路走通了,也算是有点本事。

智界S7上市与合作格局

好的,下面是我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改写这段内容:

---

奇瑞和华为合作的智选车“智界S7”是在2023年11月28号上市的。这俩合作的环境其实挺复杂的,要是这车能火起来,那还真是个意外。

之前北汽在2023年9月12号推出了赛力斯问界的新M7,结果一上市就爆了。之后他们就慢慢开始推进自己的享界S9项目,动作倒是不急不躁。

而江淮那边的尊界品牌,还有那个尊界超级工厂、尊界S800,到2023年底为止,基本上还在图纸上或者PPT里,还没见啥实质性的进展。

不过对余承东来说,只要给他一个平台,再给他足够的资源和时间,他真能把月亮给撬动了。

有意思的是,任正非在2020年11月和2023年3月两次发文件,死死地把余承东“按”在后面,不让直接下场造车。但另一方面,华为又拼命往车BU(汽车业务)砸钱,想尽快把这个部门从“ICU”里救出来。

到了2023年,余承东靠着华为ADS 2.0、AITO M7、AITO M9这几张王牌,再加上鸿蒙智行和引望这些团队,算是初战告捷了。

所以现在,奇瑞的智界、北汽的享界、江淮的尊界,都开始慢慢往余承东领导的鸿蒙智行这边靠拢。为啥?因为张兴海已经欠了一屁股债,得赶紧找点靠谱的合作伙伴来帮忙。

接下来,鸿蒙智行的问界已经成功了,尊界也初步站稳了脚跟。至于智界、享界、尚界这几个,估计要等到2026年才能看出个眉目。到2028年,五个品牌都有可能站得住,但谁能真正成为一线“亲王”级别的存在,还得看各家自己的本事。

---

如果你有特定的语气或风格要求,我也可以再调整!

五界并行发展

好,我用更口语化、轻松一点的方式来说说这段内容:

余承东现在是鸿蒙智行的“大当家”,他搞了个“四界+一界”,也就是“尚界”,合起来就是五界。这五个品牌都是华为车BU和华为终端“亲生的”,算是华为自己的孩子。从2024年开始,余承东一直在“压着”问界,让其他几个品牌先“长大成人”。

如果余承东和张兴海只盯着问界一个品牌干,那最晚到2026年,问界就能做到像奔驰或者特斯拉那样,成为全球顶尖的汽车品牌。

问界能成功,有三个明显标志:

第一,2024年问界卖了38.71万辆,赛力斯这一年营收达到1451.76亿,利润59.46亿,还分红了20.84亿。赛力斯的市值已经排在比亚迪之后,仅次于它了。

第二,问界的品牌力现在已经不输奔驰、宝马、奥迪这些百年老品牌,甚至比特斯拉还强。他们成功拿下了高端豪华客户群体,而且单车均价已经超过了BBA和特斯拉。

第三,问界旗下的四兄弟——M9、M8、M7、M5,其中三款都是销量冠军。特别是M5,原本是赛力斯SF5优化来的,卖了16万辆;而新出的M7一上来就小订了23万辆,24小时内大定就达4万辆。这个成绩,相当于小康股份在跟华为合作之前一年的营收。

所以余承东现在之所以“压着”问界,其实是因为其他几个品牌现在还需要扶持,不能一下子全部放开了干。

另外,江淮之前也是“躺在ICU”里,跟以前的小康股份情况差不多。不过江淮是国企,跟那些中国五百强的大主机厂还是有点不一样。现在江淮和华为车BU、华为终端是“双向奔赴”,关系挺紧密的。

尊界S800火爆热销

这段话用更口语化、轻松的方式表达,可以这样改写:

---

尊界S800的成功,其实一点都不意外!109天就大定超过1万辆,这事儿真不夸张。全球那些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超豪华品牌,比如宾利、劳斯莱斯、迈巴赫、红旗,都没办法跟尊界S800比。

所以现在尊界又推出了超豪华MPV和SUV这两款车,一年卖个5到6万辆,光是销售额就能达到500到600亿,江淮这个超豪华品牌也就真的站稳了脚跟了。

预计到2026年,尊界品牌就能彻底成功了。

再说说上海这边,上汽集团动作挺快,纠错也快,其他央国企想学也学不来。上汽的尚界品牌能这么快崛起,从签约到上市只用了7个月,速度真是惊人。

跟江淮的尊界一样,上汽的尚界明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也会推出两款新车,再加上尚界H5,一年能卖40到50万辆,那尚界很可能成为鸿蒙智行第三个成功起来的品牌。

上汽这边的策略也很有意思,一边跟着华为的余承东一起搞尚界,另一边像上汽奥迪、上汽通用五菱宝骏这些品牌也在加速靠近华为的引望系统。也就是说,尚界的模式、华为的管理方式和品控体系,正在往上汽其他品牌里输出,推动整个集团快速转型升级。

再来看看智界这边,从2023年11月第一款车型上市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但奇瑞内部的派系问题一直拖后腿,导致他们错失了1到2年的黄金发展期。

不过到了2025年8月7日,奇瑞的尹同跃和华为的余承东又握了一次手,8月25日,新智界“双七”重新上市,S7也进行了第五次优化后再次登场,看起来是准备重新发力了。

---

如果你有特定语气(比如更调侃、更正式、更技术性),我也可以再调整。

智界品牌发展迅猛

好的,下面是我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改写这段内容:

---

智界双七每个月都能保持一万多辆的销量,这个成绩挺稳定的。奇瑞这边也在加快脚步追赶,从之前曝光的全尺寸智界R9谍照,到后来直接把星纪元MPV划归到智界品牌来救急,这操作跟之前尚界H5的做法有点像。

要知道,奇瑞可是2023年中国的自主品牌出口冠军,如果他们和华为终端真正一条心,那智界品牌在2026年卖20万到30万辆,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到了2026年,大改款的新智界双七就要跟小鹏Y、小鹏3以及那些网红车型正面硬刚了,咱们就等着看谁赢吧。

智界的产品力、智能化配置,还有L3甚至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应该是有优势的,干得过他们应该没问题。

再说说北汽,他们的处境其实也不比广汽好多少。比如北奔被鸿蒙智行干掉了,北汽新能源也一直起不来,所以北汽现在比广汽还着急。为了自救,北汽新能源和奔驰都在加速往华为那边靠。

2024年8月6号,北汽推出了享界S9;到了2026年9月16号,又会推出一个“孪生兄弟”——享界S9T。从这些时间点来看,北汽之前根本没怎么认真准备跟华为合作造车。2024年到2025年之间,北汽享界实际上只有一款车型。

余承东可能比张建勇还要着急。之前问界的品牌总监彭磊被调到了北汽的享界事业部,结果那边连新车都没有,只能拿现有的享界S9做优化,然后出个S9T。

北汽在鸿蒙智行里拿到了第二好的56E车型资源,但目前在五界里面,北汽还是排在最末位,也就是“幺鸭子”的位置。

---

如果你需要更轻松一点的语气或者加入一些网络用语,我也可以再调整!

北汽享界翻身关键年

2026年,是北汽享界翻身的关键一年。理论上,享界S9如果能大改款,或者推出加长版的S9L,应该还能撑住局面。再加上北汽在硬派越野这块儿,有机会在细分市场里跟坦克、比亚迪方程豹一争高下,这样享界也能慢慢站稳脚跟。

到了2027年,余总可能就管不住问界那边的轿车和其他车型了。按市场规律来竞争的话,赛力斯也想冲进奔驰、特斯拉那样的全球大牌行列。

2027年,尊界、尚界、智界这些品牌肯定和问界开始内卷。大家都长大了,老余也没办法再管鸿蒙智行内部的“赛马”竞争了。

2027年,鸿蒙智行的五个品牌都得自己拼了。问界和尊界要是能站稳一线豪华品牌的位子,那就算成功。尚界则是在15到25万这个价格区间里横扫,之后再往上冲击。至于智界和享界,谁能打过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谁就能成为一线豪华品牌,否则只能在二线里混。

2028年,尊界和尚界的第一款车型已经上市三年了,按照问界从2022年开始的成功经验,这两个品牌大概率能站稳脚跟。

2028年,智界S7也已经卖了五年了,智界这个品牌自然也是成功了。智界能不能像特斯拉一样,或者达到奔驰、宝马、奥迪每年卖60到70万辆的水平,那就看奇瑞自己怎么发力了。

北汽享界挑战BBA

2028年,北汽享界要把56E给干趴下,这本来就是“四界”初期定下的目标。享界能不能每年卖40到50万辆高端豪华车,关键还是看自己能不能扛得住。如果享界完不成这个目标,其他几个品牌就会接棒,去抢BBA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张建勇董事长之前就说过,余承东是“地表最强产品经理”,其实他本人的文章早在几个月前就用了“全球最强产品经理余承东”这个标题。

张董事长说的这些话,可不是光嘴上说说而已,从他的行动来看,北汽享界未来真的挺有希望的。

第三点,问界之外还有没有“四界”?余承东说:三年后会安排。

按照余承东的计划,三年内要搞定问界、华为全栈式自研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还要实现L3、L4级别的大规模商用。再加上华为终端在打造豪华品牌上的实力,到2030年,鸿蒙智行应该能成为全球像奔驰、宝马、特斯拉这样的顶级品牌。

接下来几年,中国市场的BBA(奔驰、宝马、奥迪)会被降维打击,肯定会吃大亏。BBA能守住二线品牌,可能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一汽红旗以前一直挺傲娇的,毕竟在燃油车时代,红旗作为国产豪华品牌确实有点东西。现在它把“尊界”让给了江淮,江淮也挺争气,接得毫不犹豫。

长安阿维塔也是一样,平时也挺高傲的,把“问界”让给了赛力斯。不过现在阿维塔的新任董事长上任了,朱华荣董事长野心不小,准备搞中高端品牌。到2026年,他们在现有4款车型的基础上,还会再推出5款新车。

东风与华为深度合作

好的,下面是我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改写这段内容:

东风比一汽更实在,也更着急。从2025年5月23号东风和华为签了深化合作协议,武汉市委的一把手亲自出来站台,再到东风的董事长一行人去跟任正非、徐直军交流,这动作很明显是冲着华为来的。最近几个月,岚图一直在蹭华为的热度,声量比阿维塔还大,销量自然也比阿维塔好一些。猛士和岚图接下来都会跟华为更深度地合作造车。

广汽现在情况不太乐观,冯兴亚董事长比前面那三家央企国企还要焦虑,他们现在跟华为一起搞了个“华境”品牌,就想复制赛力斯的成功经验。

余承东那边带着鸿蒙智行,和靳玉志那边的HI模式、HI Plus在内部搞起了“赛马”,这种竞争其实对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升级和成为汽车强国来说,是个好事。

不过话说回来,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的一线豪华品牌就只有BBA(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2019年进中国之后,靠着国内95%的供应商支持,再加上马斯克那个FSD全自动驾驶的“忽悠”,硬生生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卖了60多万辆的中高端品牌。马斯克在中国干了五六年,差点就把BBA给干趴下了,但BBA还是挺住了。

现在趁着蔚小理这些新势力崛起的东风,余承东当教练,带火了问界,结果三年多一点,就把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全干趴下了(2025年Q4的数据)。

所以,等鸿蒙智行把BBA和特斯拉都干掉之后,可能也就只能容得下“五界”来接管市场了。

一线豪华品牌的蛋糕,已经不够其他人分了。

国产品牌竞争激烈

好,我来用更口语化、接地气的方式改写一下这段内容:

---

不管是比亚迪的腾势、方程豹、仰望,还是吉利旗下的沃尔沃、领克,或者是阿维塔、红旗、华境、岚图、猛士这些品牌,现在都一股脑儿往市场里扎。春秋战国那种乱七八糟的局面,感觉这些国产品牌都想挤进一线或者二线品牌的位置,但说实话,市场真不一定装得下这么多。

所以啊,像长安、一汽、东风、广汽这些央企和国企背景的主机厂,他们手里的阿维塔、红旗、岚图、猛士、华境这些品牌,如果想往上走,搞成一线或中高端豪华品牌,那“入界”就是最靠谱的办法。

现在面对华为的鸿蒙智行,主机厂要是还按着“华为HI模式”来玩,大概率是干不过“五界”的。而如果再加上“HI plus”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模式,那就更难了,成功难度非常大。与其这样,不如早点“入界”,从五界的嘴里抢点饭吃。

等未来两三年,余承东把BBA(奔驰、宝马、奥迪)和特斯拉收拾得差不多了,那华为的HI plus模式可能也只能喝点剩汤了。

说到底,主机厂还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以前奔驰、宝马、奥迪和特斯拉在中国横扫的时候,咱们十大乘用车主机厂还能混得下去。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华为、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势力越来越强,央国企的主机厂不能再靠合资品牌躺平过日子了。如果中高端市场上不去,未来的路可能比现在还难走。

至于余承东,三年后再搞四界?估计也搞不成了。

---

如果你有特定语气或者风格想要调整,也可以告诉我,我可以再优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