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现在买车也开始带点“赌石”的味儿了?
你兴冲冲地砸下银子,满怀憧憬地提车,结果咧?
嘿,车是到手了,公司却猝不及防地“金蝉脱壳”了?
这两年折戟沉沙的新势力车企,屈指可数已经不够用了。
奇点、绿驰、赛麟… 一溜烟的名单,瞧着都让人唏嘘。
稍许有点名头的,像高合、威马,也接二连三地爆出幺蛾子,叫人提心吊胆。
哪吒汽车算走运的,APP宕机、官网摆烂,几经周折,竟然又“回魂”了。
可车主们的心,怕是也跟着上蹿下跳,玩了把心惊肉跳的蹦极。
你说,这车企崩盘,谁最遭罪?
那必然是那些已经上车的“小白鼠”们。
售后杳无音信,配件不知所踪,原先承诺的终身质保,顷刻间变成一纸空文。
浙江那位哪吒U的车主,开了不到一年,咬牙7万块抛售,血亏一半。
这还算明智的,好歹悬崖勒马了。
眼下再想脱手,估计连5万块都玄乎。
谁乐意接盘一个分分钟变成“孤儿车”的烫手山芋?
关键是,为啥这么多新势力车企,飞蛾扑火般地倒下?
真是技不如人,还是运营失当?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烧钱如流水”、“缺乏独门绝技”时,有没有忽略更深层次的症结?
不少人断言,这压根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
某些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踏实造车,而是盘算着靠着“PPT画饼”,忽悠投资人的腰包,然后见好就收。
这种“空麻袋背米”的把戏,最终坑害的,还是那些掏心掏肺信任他们的买家。
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有些企业确确实实在用心做车,试图在传统车企的铜墙铁壁中,寻觅一丝生机。
可造车这桩事,着实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和满怀憧憬就能摆平的。
它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精湛的技术储备、健全的供应链保障,以及对市场风向的敏锐嗅觉。
与常情相悖的是,新势力造车的铩羽而归,也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热潮息息相关。
为了亮眼的政绩,某些地方政府不加甄别地引进项目,缺乏严谨的评估,以致一些“PPT空壳公司”也能轻而易举地落地生根。
等到企业爆雷跑路,两手一摊,留下的烂摊子,却要当地百姓和消费者来埋单。
更进一步剖析,这种现象背后,也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痼疾。
一方面,传统车企的转型升级步伐略显迟缓,给新势力留下了可乘之隙;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与日俱增,也让新势力们看到了“换道超车”的曙光。
可希望越大,失望恐怕也就越甚。
当潮水褪去,方知谁在裸泳。
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企业,终将难逃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宿命。
回过头来再看那些买了“烂尾车”的车主们,他们的境遇,实则也映射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都在渴求更高的效率、更极致的体验,却往往忽略了潜藏的风险。
我们乐于为创新买单,可谁来为我们的信任保驾护航?
“烂尾车”事件,看似是个例,实则是一记警钟长鸣。
它告诫我们,在拥抱创新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眼睛,切莫沦为“资本游戏”的垫脚石。
说到底,造车绝非儿戏,信任更不容辜负。
但愿未来,消费者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也能多一份保障,少一份忐忑。
全部评论 (0)